豐碑永立百姓心中——《紅旗渠精神展》參觀側記
2013/10/31 16:53: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場秋雨過后,首都北京天空湛藍。10月1日是《紅旗渠精神展》開幕第三天,來國家博物館參觀的各界群眾絡繹不絕,僅下午就有3000多人。他們急于解開心中的疑惑,是什么讓一群普普通通的農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苦戰10年,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謎底在展覽的第二部分《千軍萬馬戰太行》開始慢慢揭開。展出的一張大照片,吸引了無數觀眾在前面駐足沉思。照片上兩個人肩扛鋼釬、鋤頭走在出工隊伍的最前面,如果沒有解說,誰也不會想到他倆就是著名的“兩貴”———當年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和縣長李貴。楊貴,這位開鑿紅旗渠的決策者,當時神情凝重而又剛毅,正與廣大群眾一起開赴最艱苦的第一線。
“干部能夠搬石頭,群眾能夠搬山頭;干部能流一滴汗,群眾汗水流成河。”原國務院調研室副主任姬業成在這幅照片前很是感慨,“楊貴用實實在在為人民干事的行動,在老百姓心中立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順著展覽看下去,第二部分的結束是一幅畫,畫的是上百人在湍急的河水中奮力堵龍口的壯觀場面。1960年春,經過一個月的苦戰,紅旗渠渠道攔河壩95米的壩體只剩下10米寬的龍口尚未合龍,河水奔騰咆哮,噴涌而出,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跳進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墻,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終于攔住了洶涌的河水。在他們身后砌起了底寬13.46米、頂寬2米、高3.5米的攔河大壩……
1938年就參加革命的82歲老人范中讓拄著拐杖來看展覽,他的心情很是激動:“紅旗渠精神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奉獻無私到命都可以不要。共產黨就是為群眾無私奉獻才贏得了民心!”
“那時都是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然后是共青團員頂上去,群眾緊緊跟著我們。”在修建紅旗渠中光榮地成為中共正式黨員的特等勞模任羊成自豪地回憶。“排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曾被石塊砸掉3顆牙齒,仍堅持在峭壁間作業6個小時的任羊成,如今已經75歲了,還專門來到北京擔當義務解說員,他的身邊始終擠滿了充滿敬意的參觀者。
“我最佩服的就是共產黨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那時領導和我們一樣吃糠吃野菜。有一天我們的炊事員看楊貴書記干活太累了,偷偷給他煮了一碗小米飯。想不到他很生氣,說‘群眾吃啥我吃啥!這米飯誰煮誰吃!’最后,這碗小米飯被倒進了鍋里煮成了湯,30個人分著喝了。”每當任羊成兩眼濕潤地講完這個故事時,展覽大廳里都會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本報記者 曲昌榮 劉維濤【原標題:豐碑永立百姓心中——《紅旗渠精神展》參觀側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2004年10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