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工作,籌備錢糧是當務之急。
賑災要“開源”,為開錢糧來源,張鈁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請愿。又積極呼吁社會各界救災。1930年2月至12月,賑委會上報國家請賑文件達130件,居全國首位。《申報》因此稱“雪片似的豫災呼吁電”。1930~1931年間,上海《申報》、《河南民國日報》上以張鈁名義發出的救災電文也多達50件。
賑災還要“挖潛節流”。1930年1月,張鈁先從省財政廳撥款十萬銀元,再請河南名紳富戶捐十萬銀元。這是第一筆啟動款。之后,張鈁又想法募集八十萬銀元,其中有十萬銀元是他個人所出。這筆錢,支撐了開封、洛陽兩地舍飯場很長時間。
有了第一筆啟動款,當務之急是把救濟院舍飯場辦起來,早開一天,就能多活很多人命。
1930年1月下旬,賑委會在開封辦了第一個救濟院,院長范弼臣,下轄三個舍飯場,分設在三官廟、龍亭、貢院。每個舍飯場收容災民1700至1900人,三個舍飯場收容災民近6000人。
“舍飯場每天兩頓飯,上午九點開飯,小米稀飯、雜面窩頭。下午四點開飯,小米粥煮面片。為便于管理,每個舍飯場設總務處,下設十余個社,每社負責將近200個災民吃住。每社基本按原鄉為單位編組,社長開飯前將簽領回,發給災民,開飯時領隊入場,憑簽打飯,打完收簽。舍飯場大門口設崗,場里設治安人員。”《張伯英將軍》記載。
過罷春節,和河南接壤的湖北、安徽、山東災民5000余人逃到開封,投奔舍飯場。張鈁命令各舍飯場“收容登記安排”。
他還要求擬出布告,張貼于開封四門四關大街小巷。布告聲稱:“盜竊舍飯場糧食和錢物者殺;發現奸污或拐騙災民婦女者殺;闖入舍飯場或災民住地,打架鬧事、搶劫或擾亂秩序者殺。”
除開封外,洛陽也云集了3000余災民。1930年2月1日,張鈁命令洛陽設五個舍飯場,分設在周公廟、洛陽文廟、東大寺、老鱉坑、火神廟。
洛陽舍飯場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小米稀粥煮綠豆,每人一大瓢。下午四點小米稀粥煮蘿卜絲加鹽,每人一大瓢。由社長領簽打飯收簽。義馬市高中退休教師陳紹鈞回憶:“1930年,我剛八歲,隨舅父到洛陽舍飯場吃舍飯,那時喝的米粥,都說是喝著稠抄著流!張鈁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
張鈁的舍飯場,原計劃開到1930年5月底,災民回家收麥時停止。到了5月中旬,張鈁突然告知各舍飯場“提前停飯”,為避免災民恐慌,張鈁要求給每位災民發兩串錢、30斤小米。災民拿著錢糧離開汴洛,返回家鄉。
停止舍飯原因,其實驚心動魄。
新中國成立后,張鈁在回憶錄《風雨漫漫四十年》中道:“當時馮玉祥與我關系決裂,有消息要逮捕我。我進退兩難,留在開封恐有危險,立即就走,數十萬災民(含各地)尚未安置。經過兩晝夜不眠不休努力,把救災余款和存糧全數發給災民。賑災機構解散。于5月24日我乘卡車離開開封。”
此段史實,張鈁之子張廣瑞也曾撰文。他分析,張鈁與馮玉祥決裂,是因他不愿參與中原大戰,又曾發電報“指責馮玉祥部下孫良誠軍在河南澠池與難民爭車爭食等”,觸怒馮玉祥。張鈁離開開封后,他在開封的家被馮查抄,與張鈁有關系的軍政人員多被捕殺,張鈁家人都逃到天津。
遷移災民到東北墾殖
張鈁認為,施粥救濟,能救災民一時,而“移民墾殖”則是救災的長遠措施,不僅可安置災民,還能戍邊衛國,一舉數得。
張鈁首先讓賑委會在災民中動員了一批志愿者,到東北及河北落戶墾荒。
為配合移民墾殖,賑委會專門擬定了《河南省賑務委員會籌擬移民赴東三省墾荒辦法》。
《辦法》相當人性化,比如:不對移送災民規定具體數量,原則上只要有耕作能力,愿意移民者,都可移送。移送用火車,沿途提供食宿。到達東北后,有人給予妥善安置。落地后災民,可自由挑選工種,分墾荒、佃戶、用工三種,如多數人愿一起耕種,可撥給他們荒地,令其自組村莊。
遷民之前,張鈁派人手持河南省政府公文,前往河北、吉林、奉天、黑龍江四省,與當地政府協商,約定災民到后,由當地政府做好落戶地點、住房安排、土地分配、糧食供給等工作。河南省政府負責車費,移民每人發單棉衣各一套,生活費十塊銀元。移民上火車前,張鈁在開封貢院舉行了熱情的送行大會。
本次移民墾殖,雖因歷史局限,給災民帶來一定損失。但總起來看,社會及民眾還是給予了比較積極的評價。面對綿延、險惡的災情,“與其千里饋糧,緩不濟急。實不如盡量設法,移民就食猶較有實益也。”《大公報》評價道。
《十八年豫災紀實》上收錄有1929年“河南省移墾災民分撥地點人數時期統計表”,圖表顯示:興安屯墾區移災民3710人,呼蘭綏化克山三縣移災民4513人,拜泉安達肇州三縣移災民4552人,肇東縣移災民2683人,肇州縣移災民1967人,明水縣移災民1824人,遼寧省通遼縣移災民2800人等。東北22個移墾地區,1929年6月至9月底,分發下去的移墾災民就有3.3萬余人。
移墾河北及東三省的災民,多半能活下去繁衍生息。《十八年豫災紀實》記載:新安縣蕨山村劉氏一家三口,遷民到河北省盧溝橋,后家道昌盛。新安縣土古洞村郝老九帶妻小,移民到黑龍江落戶,成家立業。
張鈁后來提及此事道:“鈁于十八(即民國十八年)曾移七萬難民于東北,當時深得各方協助,逃亡甚少,成效尚著,實緣交通工具完備,運送的人,按站給資,沿途招待,使災民不知痛苦,樂于成行。”
1929年移民7萬后,1931年張鈁擬續移災民10萬人,并制定了詳細計劃大綱。“嗣以交通發生阻滯兼之時期已過,不得不暫時結束。一俟來春即須繼續移送移民,數目預計20萬口。”
自1929年起,連續幾年大規模向東北移民20多萬人,這是河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張鈁盡到了省賑務會主席職責,一心為民,功不可沒。
張鈁的移墾思想,是漸趨成熟的。我們將在他之后的救災中,看到他的再度實踐。□記者 盛夏 實習生 李夢竹 通訊員 王亞飛 文圖【原標題:“張鈁的救贖——一個河南人和三次大豫災”系列二 “三災”并襲,張鈁奔走“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