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鄧穎超懷上了第2個孩子,預產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恩來已赴上海工作,鄧穎超的母親來廣州陪她分娩。3月21日,鄧穎超生產,但難產,生了很久也沒生下來。最后,醫生動用了產鉗,導致嬰兒頭顱受傷,剛生下來就夭折了。
本想在醫院多休養幾天的鄧穎超,因為“四·一二”政變而離開廣州。在這家德國人開的醫院里,一個信基督的醫生把她藏在后院,每天都鎖上門,由護士送飯。最后,他們把鄧穎超化裝成護士,與其母一起經香港輾轉到上海。因為產后過于疲勞,鄧穎超再沒有懷上孩子。
新中國成立后,鄧穎超化名到北京協和醫院請著名的婦科大夫林巧稚做過一次檢查,當時沒有認出鄧穎超的林巧稚認為她不太可能再懷孕。得知鄧穎超的真實身份后,林巧稚動員她做一次輸卵管疏通,以增加生育的可能,但鄧穎超最終放棄了。
沒有孩子,使得原本陷于繁忙公務的總理家庭又少了幾分普通人家的生活氣息。周恩來與鄧穎超各有一間臥室。鄧穎超的作息極有規律,每天23點必然準時上床。經常是周恩來回來時,鄧穎超已經睡著了,鄧穎超起床時,周恩來剛剛休息。
趙煒說,“‘文革’之前,兩個人還經常一起看戲、散步。有一次周恩來回來,鄧穎超給了他一個擁抱,我們大家都在一旁看著笑。”這樣的氣氛在“文革”后再沒出現。兩個人交流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地被工作占據,幾乎沒有任何私密性。這個家,其實更像是一個辦公室。
六十年代末一個夏天的晚上,一個護士突然發現鄧穎超一動不動,沒有反應,急得大喊“大姐、大姐”,碰巧在家的周恩來聽到后,連忙趕了過來:“小超,小超!你怎么了?快醒醒!”(平時在家,周恩來從不喊鄧穎超“小超”,而是跟著大家一起稱呼“大姐 ”。)后來得知,靠安眠藥入睡的鄧穎超在那天服藥后,藥性發作,陷入睡眠狀態,雖是虛驚一場,但周恩來當時的焦慮和急切給趙煒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菁)【原標題:鄧穎超放棄生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