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短了!咋會恁短哩,孫老師的事還有老多沒有說哩!”16日晚,在汝陽縣王坪鄉(xiāng)孤石村,64歲的呂興娃老人看過央視《身邊的感動》欄目后,有些“不忿”地說。當被告知當日播出的只是上集后,他當即表示“明天還要看電視,看看能不能把孫老師的好事說完”。
16日和17日19時55分,央視一套《身邊的感動》欄目以“拐杖老師孫克會”為題,分上、下兩集播出了汝陽縣王坪鄉(xiāng)孤石村殘疾教師孫克會的感人事跡。16日傍晚,在王坪鄉(xiāng)孤石村蒿坪組,聽說中央臺要播出孫老師的事跡,村子里的群眾紛紛來到孫克會的家里,早早地守在電視機旁,一起收看節(jié)目。4分鐘的節(jié)目播完后,人們意猶未盡,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來。
孤石小學學生魏榮幸說:“孫老師平時很愛我們,每次給我們上課都很認真。他雖然身體不方便,但仍然堅持教學,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下課回來還要干農(nóng)活,真的非常辛苦。我真的非常感謝孫老師。”
孤石村學生家長范春娥表示,孫老師很不容易,他家境也不好,但從來都沒耽誤過教學,對孩子們也非常關(guān)心。“孫老師這人很實在,對學生們好,對身邊的人各方面都可好。就像這電視里說的那樣,‘讓孩子們走出大山,闖出一片天地,他覺得自己再苦再難都是值得的’。”范春娥說。
與此同時,王坪鄉(xiāng)組織鄉(xiāng)機關(guān)黨員干部、學校師生、各村干群收看該節(jié)目,學習孫克會的精神。“‘看到孩子們求知的眼神,再苦再累都不算啥’——孫克會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看完電視節(jié)目后,當?shù)匾幻甯刹空f。(記者高山岳通訊員申宏文/圖)
【上集】
旁白:清晨,大山里的空氣格外清新。由于很久沒有下雨,地里一直干旱,大家只能用水管把水接到田地里來。農(nóng)田里,一個拄著拐杖正在澆水的人,就是鄉(xiāng)村教師孫克會。
記者:澆水怎么澆?
孫克會:澆水是從山那邊引過來水,因為那邊有個水電站,從人家渠里面引過來水。
旁白:孫克會是汝陽縣孤石村小學的一名教師,13歲時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左腿,從此,他便離不開拐杖。
孫老師一家四口人,妻子是位普通農(nóng)村婦女,身體不好,需要長年吃藥,兒子又患有肌肉型營養(yǎng)不良,生活、行動都不方便。全家人都靠孫老師一個人微薄的收入生活,他還要支付兒子和妻子的醫(yī)藥費,幾口人住在三間平房里,和隔壁白墻房比起來,孫老師的家顯得簡陋很多。
旁白:孫老師所在的孤石村位于汝陽縣的大山之中,2006年以前,山上的路還沒有修好,都是土路,需要過河。孫老師拄著拐杖,要走一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孤石小學是村上唯一的小學,村上所有的孩子都在這里上課,學生多、老師少,是學校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
孤石小學校長呂恒:(孫克會)以前是老(只)教語文,這學校就是缺一門數(shù)學課,缺數(shù)學老師,沒人教數(shù)學。原來有個教數(shù)學的退休了,現(xiàn)在沒人干。孫老師說:“那不行我教吧。”
旁白:孫老師年輕的時候考入孤石小學當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一教就是36年。36年來,他克服了身體殘疾帶來的不便,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孫老師平時也非常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個人時間他還經(jīng)常去學生家里看看。
畫面:孫克會騎著三輪車,帶著一箱飲料,去家里看望一名學生。
孫克會:這個學生家比較困難,他父母都不在家,全靠他爺爺、奶奶照顧。聽說他爸在打工的時候受傷了,現(xiàn)在還住著院。(指著前方)這個學生家快到了,前面是一個路口,到路口過去河,上個小坡就到了。
畫面:記者隨孫克會來到河邊。孫克會一只手拄著拐杖,另一只手扶著夾在腋下的帶給學生的一箱飲料。記者看著河上簡易的木橋,有點害怕。隨后,孫克會熟練地到達對岸,還不時叮囑身后的記者要小心。身后的記者艱難地走過小橋。
記者:我這都害怕,您還抱著箱子,沒事嗎?
孫克會:在這山區(qū)我都習慣了,上山我都可以上。
旁白:學生的奶奶一看見孫老師來了,馬上迎了出來。
畫面:孫克會和學生的奶奶在簡陋的小屋里聊了一會兒。
旁白:從學生家里出來后,孫老師一直在嘆氣。他說,山里的孩子真的很困難,他很希望能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讓孩子們走出大山,闖出一片天地,他覺得自己再苦再難都是值得的。
【下集】
旁白:54歲的孫克會是汝陽縣孤石小學的一名教師,36年寒來暑往,孫老師克服了身體殘疾帶來的諸多困難,為700多名學生鋪平了成長之路。
下課鈴響了,孫老師走下講臺,已是滿頭大汗,剛走出五年級教室,四年級班上又出現(xiàn)了情況。
孫克會:急性腸炎,趕緊聯(lián)系(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