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帝虞舜的傳統美德和獻身精神(3)
2013/11/21 10:33:2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帝本紀》云:“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陶器質量好之義)。一年而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正義》引《周禮·郊野法》: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即舜部落已有四縣的地域。《尸子》記載:“舜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歷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與四海俱有其利;其漁雷澤也,旱則耕者鑿瀆,險則獵者喪虎。故有光若明,天下歸之若父母。”劉勰《文心雕龍》云:“舜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于言矣。”舜在東方本部落威望之高可見一斑。干寶《搜神記》也說:“虞舜耕于歷山,得玉歷于河濟之巖,舜知天命在己,體道不倦。”
舜在治理本部落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開始與其他部落酋長交往,擴大影響。《尸子》云:“舜事親養兄,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又有靈甫,共七人。《魯連子》云:“舜耕于歷山而友益,陶于河濱而友禹。”說明舜和今山東河南的九個部落長都有了友好關系。相傳舜部落的販運、交易物品活動還遠及中原西部和晉南的臨汾等地。
舜被舉為“帝”后,依然保持勤勞、吃苦、農耕的美德,在都城蒲坂(今山西永濟)附近帶頭進行農耕,并帶進了故地的名稱。《括地志》記載:“蒲州河東縣(今永濟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狗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山,東至吳阪,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歷山南有舜井。”其美德一直貫穿于為政后的生涯之中。
三、善于用人和團結各部落
舜的美德和威望日益提高,得到了不少部落長的稱贊。《尸子》說:“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征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于是妻之以皇(即堯長女娥皇),媵之以英(即次女女英),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史記·五帝本紀》云:“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由延慶媯水移殖而來,在今山西永濟),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二女不敢以帝驕慢舜父瞽叟、后母、弟象及妹顆手等),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九男雖為帝子,但侍奉舜都惇厚謹敬也)。”舜經兩次幾乎喪命的考驗后,仍依然孝敬父母,愛護弟妹,帝堯心喜,便考驗舜“五典百官”(即用人)的才能。
顓頊帝高陽氏時,有八個較大的氏族部落,酋長稱“八愷”,為民造福,有一定威望。帝堯時八個部落長為蒼舒、、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帝嚳高辛時,又有較大的八個氏族部落,首領稱“八元”。帝堯時部落長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聵其名。至于堯,堯未能舉。”[6]舜向帝堯建議:任用“八元”,管理民事,教化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諸夏太平,四夷歸服。舜又向帝堯建議:將黃帝時就不斷作亂的三苗(即南蠻)后裔兜(又稱混沌),少昊時就言而無信的共工氏后裔窮奇、顓頊高陽時就兇頑不馴的夏氏后裔梼杌(又稱鯀),貪財不義的炎帝后裔縉云氏驅逐到距中原遙遠的“四夷”地區,使他們不能再損害華夏民族的利益。實際上是這四個較大的氏族部落長勢力較大,反對堯將華夏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的位置讓給祖籍東夷的舜,故舜以帝堯的威望和權力將“四兇族”首領予以流放。《韓非子·外儲》云:“堯欲傳天下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東夷地,今山東郯城與江蘇贛榆縣交界地)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殺共工于幽州之都(今北京西南,時屬北狄地)。”《呂氏春秋·行論》載:“堯以天下禪舜,鯀為諸侯,怒于堯曰:‘得天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欲得三公,怒甚猛獸,召之不來,帝舜于是磔之于羽山。”這是鯀、共工等反對東夷后裔舜出任華夏軍事首長的權力斗爭。因有虞氏族部落也是較早融合于華夏的一員,故鯀、共工不便以“東夷”為借口反對,只好以舜世代未做過華夏部落聯盟領導成員之“匹夫”為由加以反對,結果被帝堯處死。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引林少穎《尚書全解》云:“程子謂共、兜之徒,當舜登庸之始,仄陋之人,乃居其上,此兇亂之人所不能堪者也,故其惡彰,而舜誅之。”可見共工、兜等根本就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舜,對他接替帝堯更是不滿。
舜除掉或驅逐了反對他接堯位的勢力后,團結了“八愷”、“八元”十六個較大的部落長,勢力進一步增大。堯子丹朱又活動于部落首領之中,想自己繼父“帝”位。年老的帝堯似乎也看到了舜權力和勢力的增大,對己不利,又不便廢除。于是他以“考驗”為由,將舜置于原始森林及荒郊野外,企圖使他在雷電、暴風雨中迷失方向或道路,被餓死或被狼、蟲、虎、豹吃掉。但機智多謀的舜,在自己心腹人的保護下,經住了“考驗”,安然返回。帝堯無話可說,又不敢得罪舜及其集團勢力,只好順水推舟讓舜攝政,自己當名義上的“帝”。《尚書·舜典》云:舜“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論衡》云:“試之于職,官治職修,事無廢亂,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逢烈風疾雨,行不迷惑。”《列女傳》亦云:“既納于百揆,賓于四門,選于林木,入于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于二女。”從《史記·五帝本紀》看,舜在接受帝堯考察的二十年中,之所以能逢兇化吉,與妻娥皇、妃女英的謀劃相助是分不開的。舜攝政八年,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而已得病的帝堯仍不正式禪位,想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舜怒而奪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志》曰:故堯城在濮洲甄城(今山東甄城)縣北十五里。《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丹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韓非子·說疑》云:“舜逼堯,禹逼舜。”帝堯被囚,舜登帝位,掌握了大權。未及,堯病逝,帝舜遂釋放了丹朱,安葬帝堯,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虞舜大典(近現代文獻卷三)20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