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中華古帝虞舜的傳統美德和獻身精神(4)

2013/11/21 10:33:23 點擊數: 【字體:

為之守孝三年。丹朱守孝滿后,被帝舜封于房陵(今河南安陽防陵,房、防古音同);筑丹朱城。丹朱又聯合兜族人起兵反抗,被帝舜擊敗,貶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再逐于東方的丹水、丹山(今山東臨朐縣東)。丹朱遭到虞族人的排擠,又西返于敖山(今山東蒙陰縣西北三十里),再返于滎陽(今屬河南)的敖山。帝舜為穩定政權,又將丹朱封于偏僻的丹淵(今陜西商州)。丹朱仍不服,聯合兜及苗蠻反叛,帝舜予以鎮壓,丹朱等戰敗后南逃,途中丹朱病死于今河南淅川縣。舜封子均為丹淵諸侯,更名商國。均遂稱為“商均”。帝舜的地位才鞏固下來。另一說是舜“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7]。《孟子·萬章上》亦說:“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子,而謳歌舜。”從堯舜時階級、私有制出現和部落聯盟機構實已成為初始國家機構的情況分析,堯禪讓帝位與舜是不可信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平遙堯舜時古城的發現,佐證了堯舜時已進入初級奴隸制國家形態。
 
    四、實行仁政和造福于民
 
    《廣弘明集》引《汲冢周書》云:“舜囚堯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取之帝位。”皇甫謐云:“舜所都,或言平陽。”說明舜初即位于堯都平陽。之后,遷都于蒲坂。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說:“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陽府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云:“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宋永初《歷山記》云:蒲坂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舜為帝后,廣施仁政,以身作則,造福于天下之民。《古今注》云:“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又“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咨有十二牧”。這種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以賢人治理天下的美德,是他實行仁政、造福于民的思想基礎。

    1.任用賢才

     《史記·五帝本紀》載:帝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選任伯禹為司空,管理土地;任棄(即后稷)為稷官,管理農業;任契為司徒,管理教化;任皋陶為士,管理刑法;任垂為共工,管理百工;任伯益為虞官,管理山川河湖,任朱虎、熊羆為副虞官,協助伯益;任伯夷為秩宗,管理郊廟禮儀;任夔為典樂,管理禮樂;任龍為納言,管理諫帝事務。他將中原、東方、西方(今黃河流域)有威望的部落長,都任用為自己的助手,進一步得到了諸部落民眾的擁護。

    2.治理天下

    帝舜廉潔愛民,生活樸素,二十二位管理官員也盡心盡力,天下大治。皋陶任大理職后,執法嚴明,刑法寬和,民間沒有冤情;伯夷主禮,井井有條,上下謙讓,君臣一心;垂主百工,各種器具制造及房屋營修業興旺;棄為稷官后,教民按季節種植五谷,糧食豐收,民不受饑;契任司徒后,百姓親和,尊老愛幼;龍主賓客、納言,遠方部落長歸服,各方建議及時達于帝舜。十二牧深得九州(今黃河、長江流域的大部分)百姓擁戴,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治住了天下的洪水,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他又帶領百姓平土地,劃定九州地域,水地種稻,旱地植粟,以土地好壞交納租賦,民心大快。從此,疆域擴大,國家的雛形機構形成。“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趾(今越南北部)、北發,西戎、析支、渠叟、氐羌(西達今新疆),北山戎(今內蒙古)、發、息慎(今東北),東長、鳥夷(今山東),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8]這個地域有些夸大,帝舜時的轄土不會有這么遼闊。

    3.民頌舜德

    帝舜在百姓豐衣足食后,還注意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竹書紀年》云:“舜作室、筑墻、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舜注意教化百姓,改除陋習。《管子》云:“有虞之王,燒曾藪,斬群害,以為民利。封土為社,置木為閭,民俗知禮也。當是其時,民無溫惡不服,而天下化之。”舜還以身作則,勸導百姓節儉。《韓詩外傳》云:“舜甑盆無膻(不食肉之義),而下不以余獲罪(不貪財之義);飯乎土簋,啜嚴土型(以瓦器燒飯之義),而農不以力獲罪(不偷懶之義);麑衣而領,而女不以巧獲罪(不以腐化犯罪之義);法下易出,事寡易為功,而民不以政獲罪(法簡事少,民不以茍政犯罪之義)。故大道多容,大德眾下,圣人寡為,故用物常壯也。”《呂氏春秋》云:“舜之耕漁,其賢不屑,與為天子同。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掘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凍餒之患(言舜微時勤勞之義)。其遇時也,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殷殷,無不戴說。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見盡有之也。”《尸子》亦說:“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調于玉燭,息于永風,食于膏火,飲于醴泉。”稱頌舜為“帝”后,仍和百姓同甘共苦,心中裝著百姓關心的事情,因而得到人民的贊揚。《新書》記載帝舜說:“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愛焉。是以見愛親于天下之民,而見貴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諭教,唯以敬也。故欲明道為忠,必服之。”正如此,帝舜才能成為帝王的楷模。他派臣子四出各地采風,吸取民歌之長,親自制定簫律、《南風》、《九韶》樂舞,歌頌太平盛世。《禮記·樂記》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淮南子·泰族訓》曰:“舜為天子,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尸子》云:“帝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世本·作篇》云:“舜作簫,其形參差象鳳翼,長二尺。”《尚書·益稷》云:“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呂氏春秋》云:“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十二弦之琴。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章太炎《詁經札記·舜歌南風解》云:“舜南巡蒼梧,地本屬楚,其歌南風,蓋即在南巡時,厥后楚之《九歌》九章,當即南風遺音,故有《湘君》、《湘夫人》等篇,即用舜律,而又詠舜事也。且夷樂亦惟南音最合。”舜創音律、樂歌,成為一代盛世國樂。甚至多次征伐不服的三苗(時在今江、漢一帶),也在帝舜德政下表示歸順了。《淮南子·齊俗訓》云:“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呂氏春秋·尚德》曰:“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rdquo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虞舜大典(近現代文獻卷三)2013-6-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