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遇上史密斯菲爾德”,這是一部有著巨額投入、明星陣容和全球票房號召力的大片,導演兼主演正是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
73歲的萬隆自稱不過是“殺豬賣肉”的,實際上是行業真正的大腕,這一次他站上了全球并購市場的舞臺,演對手戲的既有史密斯菲爾德這樣的產業巨頭,也有高盛等金融大鱷,大幕剛剛開啟。
國際化心愿
雙匯并購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的消息來得很突然。不過,對于雙匯集團的掌門人萬隆來說,這起跨國并購或許在多年前便已開始醞釀。
5月29日,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聯合發布公告稱,雙匯國際將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價值約為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7億元),其中股權部分對價約為47億美元,債權部分對價約為23億美元。
作為雙匯集團和A股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雙匯國際承諾,收購完成后將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同時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并將與美國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
如果交易順利完成,這將是中國食品業迄今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購案,高達71億美元的交易金額也遠遠超出此前的案例。在獲得監管批準并滿足例行成交條件后,兩公司預計此項交易將于今年下半年完成。
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第一屠夫”的萬隆年屆73歲,他正在完成自己最大的一個心愿———把雙匯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萬隆曾表示,雙匯集團要由中國企業向國際化大公司轉變,使雙匯的產品質量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品牌國際化,全面走向國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雙匯。
此次雙匯出海,獵取的對象即是全球豬肉行業的龍頭老大。據了解,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成立于1936年,是全球最大的養豬及豬肉生產企業,2012年銷售額達到131億美元。而雙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總資產達200億元,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并計劃到“十二五”末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機會。”萬隆如此評價,通過并購,雙匯可以獲得高質、優價和安全的美國產品以及史密斯菲爾德先進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經驗,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豬肉生產商和加工商。
萬隆表示,國家鼓勵和支持大企業“走出去”,食品企業更需要走出去,學習國外食品安全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也有利于產業的做大做強。對于雙匯來說,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目的是實現優勢互補,加速雙匯在全球的擴張步伐。
近年來,中國企業頻頻出海,雙匯正是其中的一個。從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吉利收購沃爾沃,以及農業食品行業的光明集團收購維多麥,這些海外并購案例不論結果如何,過程往往都充滿了曲折。
人們無從得知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董事會的談判細節,但不難想象,要打動這家全球豬肉行業老大,除了依靠雙匯強大的實力,萬隆一定還給對方講述了令人憧憬的“中國故事”。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的展望報告,2010年,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為38公斤,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13%。預計未來十年,豬肉消費量仍將保持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6%,中國豬肉進口量將翻一番。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動物蛋白的需求持續增長和升級,以及“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國內肉類行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即使雙匯不參與史密斯菲爾德的經營管理,并購雙方的目標也將一致瞄準中國市場。
萬隆對媒體表示,完成收購后,雙匯不會到美國去建新的肉制品加工廠,同樣史密斯菲爾德也不會到中國來建工廠,但是雙匯會考慮將史密斯菲爾德的品牌和產品引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