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匯國際與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26日聯合宣布收購完成,由此,自今年5月底以來,中國企業規模最大的赴美投資案告一段落。中國雙匯國際終于和美國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聯姻”。
這對于雙匯國際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和挑戰,71億美元的總收購金額,足令人咋舌。這是雙匯進軍全球市場的籌碼,但也是一個大膽的下注。而在這背后下注的人,就是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
1940年4月,萬隆出生于漯河。那是一個艱難的時代,萬隆高中沒畢業就去當了鐵道兵,因為參軍,是那個年代寒門子弟的人生首選。而入伍5年后,萬隆復員,去到雙匯集團的前身——漯河肉聯廠工作。
1984年年中,44歲的萬隆迎來人生中的一大轉機,他頂住負債壓力,成為漯河肉聯廠首位民選廠長。為了讓公司扭虧為盈,萬隆緊緊抓住市場機遇中最重要的兩條:頂住壓力放開價格、開展多種經營,之后則調整結構,并改造經營。漯河肉聯廠也在最初的擴張中逐步盈利。
萬隆決定大干一場,他力排眾議,“砸鍋賣鐵”,咬牙上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火腿腸生產線。資金短缺,為了貸款,他帶著下屬,冒雪站在銀行行長的門前一直等。當然,現在全世界頂尖的投行和銀行主動給他資金。1999年,他又提出銷售冷鮮肉,改變中國生鮮肉類沒有品牌的歷史。
做企業很難一帆風順,2011年,3月15日,這一天對于萬隆、對于雙匯,都是最為困難的時刻。央視3·15特別節目《“健美豬”真相》將雙匯置于漩渦之中。報道稱河南孟州等地采用違禁動物用藥“瘦肉精”飼養的有毒豬,流入了雙匯集團下屬的濟源雙匯公司。經此一役,雙匯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1億元。3月31日,雙匯召開“萬人大會”,萬隆在會上向消費者致歉,中高層、各地經銷商以及相關各方到場,但無消費者代表出席。事后,萬隆決定每年花費超2億元,進行一系列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改革,包括對進入雙匯的每頭生豬進行嚴苛的檢測。
萬隆說,“我是一個標準的殺豬賣肉的屠夫。我什么事兒都不干,就干這一件,其他什么事我也干不了。”面對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在2003年時期的萬隆眼里,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但是,這個偶像僅維持了10年,萬隆在今年5月宣布,位于香港的雙匯國際將以約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雙匯國際小豬和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大豬最終聯姻。。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的挑戰。在中國,豬肉市場相當分散,雙匯、雨潤、金鑼3家最大企業市場占有率也不足10%,市場潛力巨大。在美國,豬肉市場已經相當集中,史密斯、泰森等前5家巨頭占據了73%的市場份額,國內需求增長已經接近飽和。除了市場之外,兩國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法律差異以及史密斯菲爾德遍布全球的業務和投資,都給這個“世紀并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畢竟,雙匯之前的成就,都是以中國為絕對主場,客場作戰的經驗并不充足。這塊“肥肉”到底是讓萬隆的雙匯營養豐富,還是消化不良,還是個未知數。(記者 李濛)【原標題:中國肉類工業教父——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