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香 秀姿蘭馥 ——緬懷開封豫劇名家王秀蘭
2014/7/15 10:35: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11年5月13日,是我市豫劇名家王秀蘭逝世周年祭日。提起王秀蘭,開封上些年紀的人都耳熟能詳,自然而然地把她同“祥符調名宿”、“汴京三王”聯系起來。
去年,在王秀蘭病逝當日,媒體尚未披露這一消息,網上就出現了熱評熱議。“她的祥符調真好聽,不愧為大師!”“王秀蘭唱腔清新、自然、質樸、俏麗,祥符調韻味十足!”“王老是豫劇頂尖人才,重量級人物。她猶如一株老梅,卓爾不群……”一時間,好評潮涌,難以盡述。
1925年,王秀蘭生于如今的河南省民權縣一個貧農家庭。她6歲隨母討飯來開封,7歲為葬父賣身做了童養媳,又被轉賣到戲班學戲。從一個苦孩子到一代豫劇名家,七十余載的從藝生涯,造就了她蘭蕙般的人品和藝品。
上世紀40年代,她已經同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等老一輩藝術家一樣蜚聲戲壇。1940年至1945年,在西安、寶雞等地,她經常與常香玉同臺演出。常香玉以豫西調聞名,王秀蘭以祥符調見長,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角色上,兩人經常反串,配合默契。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王秀蘭即參加解放軍組織的工人劇社。新中國成立后,她擔任開封豫劇一團首任團長,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上世紀6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王秀蘭率團到邊防部隊及10多個省進行巡回演出,使開封豫劇享譽大半個中國。在云南為駐軍演出時,陳賡大將專門點她的《秦雪梅》等劇目,夸贊她是“金嗓玉喉”。1951年,她出席全國第一屆文代會;1953年,她榮獲中南地區文藝會演表演一等獎。由于在戲劇界的影響,她曾任開封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省劇協理事。從上世紀50年代起,她和王敬先、王素君“舞臺三姐妹”聯袂登場,各展風采,使“汴京三王”傳為梨園佳話。她們曾有幸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演出。
王秀蘭主工青衣、閨門旦,戲路寬廣,角色塑造能力強,她除在《西廂記》、《桃花庵》、《秦雪梅》、《王金豆借糧》等數十部傳統劇目中塑造不同角色外,還致力于豫劇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的探索與創新,在《紅燈記》、《沙家浜》、《母親》、《李雙雙》等劇中成功塑造了新型角色。1984年,年近六旬的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