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之謀
2012/5/4 10:15: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歷朝歷代,開國君主的宿老名將及皇室藩王的兵權對于二代君主來說都是極大的威脅,對于處理老將兵權一事,不同的朝代,君主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成效卓著有的一敗涂地,其中較為成功的當屬魏文帝曹丕。
曹丕即位后,面對的擁兵者主要有非嫡系武將,曹操直屬老將以及親族兄弟武將這“三股勢力”。曹丕對于這三股勢力分別分三年按階段對其兵權進行了侵奪。
第一階段,曹丕首先將矛頭對準了非嫡系武將,他們多為曹操當初收服的地方武裝,在當地勢力根深蒂固,并且曹操在世時對他們甚為忌憚,禮遇甚隆,以致他們驕橫跋扈,甚難控制,其中難治者,猶以臧霸與青州兵為最。先說青州兵,他們原為青州黃巾軍,被曹操收降后變為亦兵亦農的武裝,是為曹操屯田與作戰的主力,但是青州兵由于曹操的重視,也變得驕橫無比,紀律渙散了,早在建安二年曹操兵敗宛城時,他們便不聽號令,大肆搶掠,多虧于禁出馬才制住他們,而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青州兵更是以為天下將亂,鼓噪而去,而臧霸作為青州兵的統帥及青州土豪,對于青州兵這種“有組織無紀律”的行為自然難逃罪責,尤其是黃初二年,臧霸更是叫囂:“朝廷不聽我,假我數萬兵可橫行江表。”“橫行”這種話,歷代是只有亂臣賊子才敢說的,臧霸這么一個不聽中央調遣,率領著一個類似流氓組織的武裝而且還專橫跋扈的地方割據勢力,說出這種話自然會引起曹丕的高度重視。并且,當時的形勢也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這主要表現為,曹氏家族獲得了北方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在北方已經站穩了腳跟,那些土豪及地方割據勢力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現如今這群閑的沒事就愛大吼大叫臭顯擺的老兵油子的存在只會對中央政權產生威脅,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于是,黃初二年,曹丕借口東巡,來到青州臧霸屬地,趁臧霸朝見之機,奪去了臧霸的兵權(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將臧霸屬地連同青州兵的指揮權一起交給了先前派來統領冀青二州的本族武將曹休。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比較順利的,因為曹丕的主要對手是那些沒有腦子的大老粗,用“東巡”這種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處置,而接下來的對手就沒那么好對付了。
奪權行動進行到了第二階段,此時,曹丕的對手主要是曹操的親隨老將,這些老將以張遼等人為代表,他們對曹操忠心耿耿,本身又足智多謀,能征慣戰,戰功赫赫。對于曹丕來說,能否駕馭它們是保證政權穩定與取得對外戰爭勝利的關鍵,但是,這些老將出身行伍,對于戰功極為重視,對于曹丕這么一個基本上是吃現成的君主會有多大的忠心呢?這一點曹丕也拿不準。萬一這些老將不服曹丕,鬧將起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不過,不愧是繼承曹操血統的二代奸雄,曹丕找到了對付這些老將的辦法,那就是:拿張遼開刀。找張遼開刀并不是沒有理由的,在曹操的武將中,張遼可謂戰功最為卓著的常勝將軍,我們先來看看他都立下了哪些戰功:勸降昌豨,勇斬梅成,親斬匈奴單于蹋頓,尤其是建安十四年,孫權帥十萬大軍進攻張遼鎮守的合肥,合肥守軍不過七千人,軍士諸將皆膽落,惟張遼氣勢益振,親率八百步卒大破孫權,險些活捉孫權,由是東吳諸人莫不懼張遼,在對吳作戰中,張遼可謂“兵膽”。如此軍功,對于身無尺寸之功的曹丕來說,已有“震主”之嫌。并且,自建安十四年直到黃初三年,張遼鎮守合肥達十四年之久,其在合肥業已根基牢固,士民百姓皆對其擁戴無比,對于這么一個功勛卓著,人氣極高的老將,我想曹丕可能是和趙匡胤擔的一樣的心,萬一哪一天,自己死在張遼前頭(雖說可能性很。,或者干脆自己就沒死,張遼就在合肥讓部下“黃袍加身”了怎么辦?這種擔心施于張遼身上,在今天看來可能十分可笑,但是在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封建時代,對于這樣堪稱“偉大”的將領,君主什么樣的擔心都是有可能的,更何況這位君主又是多疑的曹操的兒子---曹丕,于是,曹丕對張遼采取了軟硬兩手的策略,先是贈送張遼老母車馬,又為其母營造宮室,而且還規定遼母車駕所到之處,張遼僚屬皆要下拜,這僅是對張遼老母而已,對于張遼本人則是進封都鄉侯,進而轉封晉陽侯(縣侯,為封邑等級最高之侯),增邑,封其子列侯。這一番分封顯寵很是排場,在張遼傳中占了好長的一段,搞得當時“觀者榮之”,但是這只不過是曹丕為了暫時“穩住”張遼而玩的障眼法。黃初三年,曹丕的真面目終于露出來了。這一年,原本向魏國稱臣的孫權反叛,曹丕除了派遣曹休率魏軍主力討伐外,還派了一個人,不用說,這人就是對吳國作戰經驗豐富的張遼,乍一看,這樣的安排沒什么問題。但是,這次戰役,張遼并不是主帥,主帥是曹休。這個曹休便是曹丕侵奪臧霸兵權后派去統領臧霸部下的本族武將,此人久居江北,擅長陸戰,不擅水戰,在對吳國水軍的戰役中派這么個“晦氣”的旱鴨子做主帥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為了奪張遼兵權。并且,這時張遼年事已高且身染重病,依例是可以不出戰的,但是,以他的聰明才智,怎會不明白曹丕的用意。所以,他是在“疾小差”的情況下勉強帶病出戰的,并且是與吳國的主力,由前將軍呂范率領的水師交戰,由于張遼等人的力戰,大破呂范(除了曹休以外,此次南下的將領還有那個倒霉的臧霸,但是曹休只是曾經像鬼子進村一樣燒了吳人一些屯子,而臧霸對于對吳作戰則是毫無經驗,所以說,此戰真正的指揮者應是張遼)。但是,戰后不久,張遼便病死在雍丘,關于他的病死,我也有很多疑問,設若張遼可以在“疾小差”的情況下退吳兵,那說明身體的問題并不是很大,但是戰后卻去世的那麼快,我看,拋開病的因素,對于曹丕對自己不信任的不滿以及由于曹丕對自己兵權的侵奪所造成的憤懣,才是害死張遼的主要因素,所以,與其說張遼是病死的,倒不如說是氣死的或是憋屈死的。張遼死后,曹丕依例又是贈謚,又是對張遼封妻蔭子,而且還“帝為流涕”,搞得自己的沒事兒人似的,我猜,曹丕在掉眼淚的時候,嘴角肯定流露出了別人不會察覺的微笑,因為,宿老集團中名望最高,功勛最著,自己最擔心的張遼已經被他干掉了!這樣殺雞儆猴的行為對宿老集團的震懾無疑是巨大的,通過這種手段,曹丕讓宿老集團見識了自己的手腕,由此也徹底降服了這一集團。從此,無論對曹丕還是其繼承者,宿老集團都是持畢恭畢敬的支持態度的。
終于,在剪除了一切障礙后,曹丕將他的目標對準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一股勢力——皇族軍閥,這些軍閥以曹彰為代表,他們可不比那些土豪或宿老,他們可是有資格與曹丕一爭天下的曹操親子,從曹丕與曹植奪嫡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丕的位子是多么的不穩,更何況,曹植雖然被擊敗,但是威脅卻并沒有接觸,這個威脅就是曹丕那個莽撞好打仗的弟弟曹彰。曹彰作為一員能征慣戰的猛將,和那些宿老一樣,對于沒有軍功卻繼承曹操霸業的曹丕也是不服的,而且作為曹操的兒子,對于曹操傳位曹丕更是怒形于色。于是,早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時,曹彰便不接受曹丕號令,私自帶兵離去。這種莽撞的行為給里曹丕消滅曹彰的口實,但是,畢竟此時曹彰還手握重兵,而其曹丕剛剛即位,江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大學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