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曹縣:孕育廚師鼻祖伊尹
2012/4/27 10:40: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山東曹縣--夏朝前屬東夷之地,境內有許多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遺跡,為堯舜禹活動之地,商湯在此建立商代第一個都城,史稱"華夏第一都",春秋戰國之世諸侯爭霸會盟多在次地,有"天下之中"之譽,劉邦、項羽合力征秦創業于此。就在這片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人薈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位被譽為中國食祖的圣人-伊尹。
伊尹,名阿蘅,莘(今曹縣莘冢集一帶)人,生于夏朝末年,卒于商代沃丁朝,享年百歲,是我國有史記載第二個王朝--商朝的開國賢相,他出身卑微,而以其聰敏好學和勇于實踐終成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
伊尹出身隸徒,跟隨一名有莘氏的廚師長大,學得了一手燒菜做湯的好手藝,在燒菜做湯的過程中,為提高菜和湯的風味,精心研究佐料的運用,對各種佐料的性能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故又被后人稱為廚師的鼻祖。
有莘氏女嫁商國國君成湯為妃,伊尹為媵臣,以男仆身份陪嫁到商都亳(今曹縣閆店樓鎮土山集附近),以廚藝進見湯王,縱論治國之道,深得湯王賞識。于是湯王從隸徒中將其簡拔出來,授以官職,讓其輔理朝政。因見夏朝君主桀殘暴不仁,百姓顛沛流離,困苦不堪,于是離開湯王,投奔夏桀,欲規勸夏王桀施行王道,廣布仁義。然諫不見從,言不聽用,乃返歸湯王。后又奔桀,再歸湯,終至五返,有唐代文學大家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贊》為證。最后見夏桀已無可救藥,乃專心輔佐湯王,湯王命其為令尹,即宰相,讓其主理朝政,因莘人口語習慣在語首加助詞伊,故人稱其為伊尹。
伊尹當政后,力勸農桑,并勸湯王廣施仁政,推行王道,使國力逐漸強盛起來,百姓信賴,諸侯歸服。這時的夏王桀更是變本加厲,沉緬酒色,荒淫無道,百姓流離失所,朝不夕保,諸侯怨聲載道,分崩離析。為救民于水火,伊尹就及時勸湯王積蓄國力,并幫助湯王策劃伐桀滅夏大計。為有效打擊夏朝有生力量,削弱夏朝勢力,在伊尹的輔佐下,湯王首先以不祀祖先,不敬鬼神為名,出兵攻打夏的重要盟國葛(在商都亳南部,今曹縣邵莊鄉與河南寧陵縣北部商丘西北部地區),執葛伯,葛滅。
由于成湯的廣施仁義,再加上國力的日益強盛,許多諸侯、方國紛紛歸順了商,這引起了夏桀的極席恐慌,于是召湯入朝,囚湯于夏臺(今河南禹縣境內)。伊尹聞訊便投其所好,搜集珍寶、美女以獻,遂得湯歸。
湯歸國后,進一步積蓄力量,在伊尹的策劃協助下,再次出兵滅掉了韋(河南滑縣東北一帶)、顧(今山東鄄城一帶)兩個諸侯國。翌年,又借另一諸侯國昆吾(今河南濮陽附近)作亂之機,出兵討伐,殺昆吾侯夏伯,滅昆吾。從而打通了征討夏桀的通道。
帝癸二十八年(公元前1600年)伊尹輔佐成湯會盟諸侯于景薄,正式開始滅夏戰爭,與夏軍戰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大敗夏軍,桀逃死南巢(今安徽巢縣東南),夏遂滅。班師歸毫后,伊尹向湯王匯報諸侯全部歸附,湯王于是即天子位。伊尹負責主持占卜和祭祀,作《咸有一德》以勉君臣。
成湯逝世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在伊尹的主持下,立太丁之弟外丙為帝,外丙即位三年而崩,又立外丙之弟中壬為帝,中壬在位四年而崩,伊尹就又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作《伊訓》、《肆命》、《徂后》以規誡太甲。
然而太甲為帝三年,昏暗不明,暴虐無常,不遵法度,亂德敗行,伊尹果斷決定,流放太甲于桐宮(今曹縣閆店樓鎮土山集湯陵),自代國政。
太甲居桐宮三年,在伊尹的教導下,悔過自責,努力向善,于是伊尹又親自迎太甲還朝,歸還國政,并作《太甲訓》三篇以勉。太甲帝在伊尹的幫助下,修德勵行,終致諸侯歸服,百姓安居樂業,四海太平。
太甲死后,他的兒子沃丁繼位。沃丁朝,一代偉人伊尹謝世,沃丁以天子禮葬伊尹于亳境內(今曹縣大集鄉殷廟村西)。
伊尹一生始終心系社稷,關心黎民,深得人民的景仰和愛戴,于是在其死后,人們為其建立生祠,四時供享,三、四千年來一直香火不絕。【原標題:山東曹縣:孕育廚師鼻祖伊尹】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