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把握時機一舉滅吳
2012/4/23 14:37: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不慮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境況,竟然帶精兵北上,到衛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國中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殘疾留守。勾踐和范蠡認為時機已到,率兵從海路迂回進入淮河,然后登陸直搗吳都姑蘇。越兵訓練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為宿將,雙方交鋒后,吳軍大敗,吳太子友被殺。
夫差在黃池聞此惡訊后,不敢張揚,暗派使臣,一如越國當年兵敗椒山一樣,卑詞厚禮,請求勾踐赦免吳國。范蠡對勾踐說:“現在還難以使吳國滅亡,大王且準和,待機再給予毀滅性打擊。”于是勾踐赦吳,班師回國。
四年后,越王勾踐再次北進伐吳。吳軍慌忙應戰,慘敗于笠澤(今太湖附近)。越軍繼續揮師,將吳都姑蘇團團圍住。按著范蠡的戰略,高筑營壘,圍而不殲,竟達三年之久。
吳王夫差戰守俱艱,幾番遣使求和。越王勾踐一度猶豫不決。這時,范蠡進諫說:“大王想得到的是吳國的宗廟社稷和整個國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暫且不可決戰。我聽說,得到時機,不要疏忽大意,因為時機失去就不會重來;上天給予的卻不獲取,反而會成為災禍。如果不能沉著應付,冒然進軍,則取舍之間,變化莫測,可能前功盡棄。天道本來如此,我們的策略已經定妥,就不要隨便變動了。”
范蠡對勾踐說:“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規律,不能違犯上天的準則。太陽走到盡頭,第二天會周而復始;月亮到了盈滿之時,就開始一點點虧缺。打仗作戰居于被動地位時,固然可以用陰柔之術,但也不宜過于退縮不前,以致屈居人下,無法還手;占上風時,固然可以用陽剛之術,但也不可過于顯露,以致被敵人窺破虛實。當采取守勢一方的潛在力量尚未耗盡時,看去雖似柔弱。也不可冒然進逼,與之發生正面沖突,以免做無謂的犧牲,付出慘重代價。用兵之道固然沒有一成不變的定法,但總是要謹嚴周密、從容沉著才能穩操勝券,無懈可擊。”
勾踐采納了范蠡的意見,依據雙方形勢,以守為主,打打停停,久圍不懈。
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勢窮力盡,日暮窮途,不戰而自敗。吳王派使臣跪行至越軍大營,乞求罷兵言和。勾踐欲許和議。范蠡在一旁說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致有今日,F在天又以吳賜越,越怎么可以逆天行事?況且,大王早朝晚罷,全是為了一個吳國。難道忘記昔日的恥辱了嗎?謀劃20年,一旦捐棄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勾踐露出不忍之色,范蠡當機立斷,對吳使說:“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盡快離開,我將失禮,有所得罪了。”說著擊鼓傳令,大張聲勢。使者無可奈何,涕泣而出。不久,越軍滅吳。勾踐玩弄假仁假義的權術,封夫差于甬東(會稽以東的海中小島)一隅之地,使其君臨百家,為衣食之費。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當初不聽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恥。夫差無臉在黃泉下再見忠良,于是以麻布蒙面,拔劍自殺。隨后,勾踐誅殺佞臣伯,吳國也蒙受一番洗劫。此后,越國稱霸江、淮,成為春秋爭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謀劃有功,官封上將軍。【原標題:范蠡-把握時機一舉滅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淅川縣人民政府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