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嶸序”辨偽
2012/4/25 12:03: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發掘、利用古典文獻,首先要鑒別真偽。如把偽文當作真跡,所做的研究工作就徒勞無功了。舉一個例子:民國廿八年(1939)刊《河東柳氏宗譜》中有一篇署名柳宗元的《譜牒論》,有人寫文章介紹它,說“該文為柳宗元所寫無疑”,“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從五個方面進行考證,指出是偽作。(詳見《文獻》2006年第4期)最近,《許昌學院學報》謝文學同志,從泰和三塘《鐘氏族譜》中看到一篇署名鐘嶸撰的序,復印郵示,請我鑒別真偽。鐘嶸不比普通文人,序文的真偽問題,至為重要。故將答謝同志函,在《國學》版上公開發表,供大家參考。
鐘氏是名門望族,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穎川郡七姓”中有鐘氏一姓。穎川是鐘氏郡望。南開大學藏清鈔本《穎川郡鐘氏族譜》卷首所載《穎川郡鐘氏族譜源流總序》明言:“裔等追繼家譜纂于南宋。”怎樣解讀這句重要的話?《宋史•劉燁傳》:“唐末五代亂,衣冠舊族多離去鄉里,或爵命中絕而世系無所考。”《通志•氏族略》:“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宋史》、《通志》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了唐末五代時家譜散佚的原因。鐘氏家譜纂于南宋,可見原有家譜散佚了。假設鐘氏舊譜中有鐘嶸序言,也一同散佚了。絕無家譜散佚而序言獨存之理!泰和三塘《鐘氏族譜》中的鐘嶸序言,來歷不明,不能輕信。下面揭示這篇序言的偽造痕跡。
序文署:“梁大通二年歲次戊申嗣孫嶸序”。鐘嶸生于何年?學者雖有不同的考證,約在泰始三年至七年(466—471)之間,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意見。卒于何年?約在天監十七年(518),沒有分岐的說法。卒后十年為大通二年(528)。《鐘氏族譜》所載大通二年之序,與鐘嶸生平不合。
序文說“傳至伯州犁仕楚為大夫”。據《元和姓纂》:“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伯宗子州犁仕楚”。《鐘氏族譜》所載之序,將伯宗、州犁父子二人誤為“伯州犁”一人。序文又說:“因地受氏,則鐘離昧也”。據《姓纂》、《新表》,鐘離眛為項羽將,《鐘氏族譜》將眛誤為“昧”。這都與鐘嶸家世不合。
序文說:“其間為儒、為宦、為士大夫、為素封者,累今相繼”。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素封”對封君而言。有封邑的貴族,稱為封君;無官爵封邑而擁有資產,與封君一樣富有者,稱為“素封”。南北朝重視門第,雖有錢而無官爵封邑,社會地位很低。舉一例子:據《陳書》記載,太原晉陽人王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寡母依舅氏往臨淮郡,“郡土豪劉,資財巨萬,欲以女妻之。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王元規哭著對母親說:“豈得……輒昏非類?”母感其言而止。一個流落異鄉的書生,尚且不屑與資財巨萬的庶族之女結婚,從這個故事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至于鐘嶸本人,非常重視門第,據《南史》記載,天監初,鐘嶸上言:“臣愚謂永元諸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澆競。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若僑雜傖楚,應在綏撫,正宜嚴斷祿力,絕其妨正,直乞虛號而已。”看出他把士、庶的界限劃分得多么清楚。《鐘氏族譜》所載之序文,列舉鐘氏祖先,將素封與儒、宦、士大夫相提并論,不符合鐘嶸的思想實際。如序文是鐘嶸手筆,必不以祖先“素封”為榮。
序文說:“其與子壽、道濟之通譜,蓋同符而合轍矣。彼元振之妄拜,正倫之求附,又焉可同言而語哉!”據兩《唐書》,張九齡字子壽,張說字道濟,元振姓郭,正倫姓杜。所謂“通譜”,張九齡家于始興,為曲江人;張說之先為范陽人,世居河東,徒家洛陽。張九齡、張說同姓而不同宗,“張說謫嶺南,一見(張九齡)厚遇之”。(據《新唐書》)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兩個人認本家了。所謂“求附”,杜正倫是相州洹水人,與京兆杜氏、襄陽杜氏,同姓而不同宗。“正倫與城南諸杜昭穆素遠,求同譜,不許,銜之。”(據《新唐書》)暫且不說《鐘氏族譜》所載之序,運用這幾個典故,妥當與否;四位唐朝人,怎么可能出現在鐘嶸的筆下?
以上指出,這篇論文,與鐘嶸之生平、家世、思想皆不合,還運用了鐘嶸絕不可能知道的后世的典故,足以說明它是冒名之偽作。至于文筆拙陋,大大玷污了鐘嶸,我就不多說了。【原標題:“鐘嶸序”辨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卞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