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黃河之鯉,肥美甲天下。” 鯉魚有400種之多,分為紅黃褐三種體色,尤以黃河鯉魚為最佳上品。黃河鯉魚,赤尾金鱗,艷麗華貴。尤其頭上兩條觸須,形似美髯,飄灑俊逸,格外惹人注目。故而又被稱之為“黃河金絲鯉魚”。
黃河鯉魚食性雜,又不互相殘食,生長繁殖極快。所以我國養殖鯉魚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到了唐朝,鯉魚養殖卻出現了波折。說來,也令人啼笑皆非。因為唐朝是老李家的天下,“鯉”同“李”諧音,這下可犯了大忌。“李”字當然不能隨便說,就連它的諧音字也受到株連,“鯉”當然也不例外。于是乎,鯉魚隨即更名為 “赤鮮公”,并嚴禁捕食。鯉魚表面看來是交了好運,其實卻倒了大霉,因為人們再也不養它們了。當然,千百年的民俗民風不是哪個朝代的一個禁令可以改變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許是因了這個緣故,人們對生長于黃河的黃河鯉魚也便情有獨鐘,黃河鯉魚便理所當然地成了喜慶富足的象征。一幅象征“年年有余”的胖娃娃騎鯉魚的年畫,就是最好的證明。幾乎北方每個農家春節時都要買上一張貼在自家屋子里;兒娶女嫁的婚宴上,一道“糖醋鯉魚”更是把喜慶氣氛烘托到了極致。盤中鯉魚擺頭翹首,狀如“鯉魚躍龍頭”,令人心花怒放。也有的酒宴上有道“活吃鯉魚”的“名菜”,眾人下箸之時,那盤中魚嘴巴仍在一張一翕,令人目不忍睹。此種食魚法未免太過殘忍。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引灌能力提高,黃河幾乎每年斷流,黃河鯉魚也變得愈加珍貴。
據科學分析,黃河鯉魚不僅肉肥味鮮,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磷、鐵、鈣和氨基酸等多種營養成份;而且還有藥用價值,對治療水腫脹滿、乳汁不通、咳嗽氣喘有特效。
現在黃河鯉魚除在黃河自然生長外,芮城黃河灘不少地方都進行了大面積人工養殖,讓黃河鯉魚更好地造福人民。
我國古代有崇尚鯉魚的風俗。常以鯉魚作為贈禮和祭品。《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妻子生了兒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孔子榮君之賜,因名子曰鯉,而字伯魚”。我國人民非常偏愛鯉魚,把它視為靈物,稱鯉為“樨龍”。據傳說鯉魚躍過龍門而身價百倍,故又把兒子光耀門庭稱為“光閶”,把兒子超過父親叫嚴跨灶”。這個風俗在日本也很流行,每年男孩節(5月5日)前夕,許多家庭里掛著鯉魚旗,象征著男孩要像鯉魚那樣勇敢、有出息。由此可見,黃河鯉魚和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品黃河魚,方知大不同。
二品黃河魚,美味不勝收。
三品黃河魚,口感不厭舒。百品黃河魚,人生不后悔。
黃河 鯉魚在我國歷來被尊為“魚王”或“諸魚之長”。《詩經》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黃河流水中的鯉魚,肉味純正,鮮嫩肥美,體態艷麗,口、鰭均為淡紅色,兩側魚鱗金光閃閃,也稱“金色黃河大鯉魚。”黃河中出水的鯉魚,用做糖醋軟熘后,色澤柿紅透亮,油重而融和,利口而不膩,甜中透酸,酸中微咸,魚肉鮮嫩。(原標題:黃河鯉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