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辣椒,如何“染紅”一片天?
2013/4/17 15:36: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核心提示 進入7月,香花辣椒已開始大量結椒,一棵棵結滿青色小尖椒的香花辣椒密密地排在烈日下,等待慢慢變紅。香花辣椒,在我市大名鼎鼎,尤其以新安縣種植最為有名。然而,近些年,香花辣椒的種植面積萎縮至頂峰期的一半。作為適合種植、效益良好的經濟作物,香花辣椒如何才能在洛陽的土地上“紅火”起來?
一時“紅火” 發展受限
香花辣椒最早被引進洛陽是在2000年前后,因其為干椒品種,適合旱地種植,而我市耕地面積中80%為旱地丘陵,因此,至2003年,香花辣椒在全市的種植面積快速發展至近10萬畝。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香花辣椒的面積在隨后的幾年中“幾起幾落”。截至目前,全市種植面積停留在5萬畝左右。其中,新安縣種植3萬多畝,宜陽、伊川兩縣也有較集中種植。
香花辣椒不難種植且收益不錯。市農業局種植業管理科負責人介紹,香花辣椒對水肥要求不高,種植成本較低,加上種子、化肥、農藥、耕地等,每畝總投入基本可控制在300元以內;收益不低,按照每畝產椒200公斤,農民每畝可獲利近2000元,收益遠高于普通糧食作物。
銷售不暢 加工空白
香花辣椒在我市種植多年,至今為何仍難以形成氣候?業內人士分析,四大原因造成香花辣椒種植遭遇瓶頸。
種植規模有限。我市種植香花辣椒曾達一定規模,但始終處于群眾自發狀態,由于政策支持與社會關注度不足,在受市場銷售牽制的情況下,種植面積不穩定。
銷售渠道不暢。農民銷售辣椒處在“零敲碎打、坐等上門”的狀態。然而,香花辣椒容易生蟲、霉變,不能過夏,這就將價格的主動權交給了外地的收購企業。收益沒保證,農民積極性易受挫,種植面積難以穩定。
本地銷售組織不給力。多年來,我市各地種植香花辣椒,陸續成立了一些農業銷售合作社,也出現了一些辣椒經紀人,并有個別商標注冊成功。然而,由于注冊資本和規模較小,這些合作社、經紀人普遍實力不強,產銷銜接力量薄弱,組織銷售能力有限,無法起到帶動產業發展作用。
加工空白難謀利。盡管我市為香花辣椒適種區域,且百姓種植具有潛力,但由于我市沒有辣椒加工企業,辣椒銷售限于原產品銷售,產業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
產銷結合 延長鏈條
不難看出,香花辣椒的種植面積穩定與銷售渠道暢通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怎樣擴大種植面積,實現產銷結合,促進產業良好發展?業內人士開出三個藥方:
第一,通過政策扶持,引導農民擴大香花辣椒的種植面積,穩定產量進而穩定銷售貨源,為產業發展打下扎實的生產基礎。
第二,鼓勵成立基層合作專業組織,并使其在種植技術、種苗提供,尤其是組織銷售等方面充分發揮服務作用。其中,成立農機合作社,引入機械作業可降低種植成本;成立經濟組織,并通過政府扶持建設、完善儲存設施,從而避開市場價格低迷期,掌握銷售主動權。
第三,延長產業鏈。在暢通銷售渠道同時,引入加工企業,實現辣椒產區就地加工轉化升值,為香花辣椒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后續環節支撐,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石蘊璞 實習生 翟倩然)
香花辣椒
香花辣椒是河南省淅川縣香花鎮的一個辣椒品種。香花鎮于1978年從日本引進栃木三鷹椒種植,之后經過培育和改良,形成了色澤鮮紅、肉質肥厚、角小、辣味濃、油分高的一個辣椒品種。
香花辣椒于1993年8月在國家工商局注冊,1994年10月榮獲全國優質產品金杯獎,在北京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獲金獎,并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10年獲中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截至目前,香花辣椒年出口量占全國干椒出口總量的40%以上。(小石)(原標題:香花辣椒,如何“染紅”一片天?)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 原文時間:2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