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國人民來說,幾乎都知道鄭州有個花園口。然而,對當地的農業合作社來說,辛辛苦苦獲得的“花園口紅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卻鮮有人知曉。
這個認證的分量很重,全省也不過幾十個,具體到鄭州市惠濟區,更是“只此一家”。
“所有用戶都高度評價我們紅薯的高品質,但是由于品牌較弱,始終沒有定價權。”當地合作社負責人說,這有點像自己捧著一個金碗,還得到處給人打工找飯吃。“我們向大河食尚求助,希望盡早改變這種現狀。”
花園口由黃河泛濫沖積而形成,地勢平坦,土壤以紅沙壤土為主,因1931年被炸決口而聲名遠播。
“1931年那時候,黃河決口,花園口以下成了黃泛區,紅薯救了不少人命。”當地老人說,到了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紅薯再次成了人們的大救星。
惠濟區丫丫農業種植者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段杰介紹說,2011年,合作社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向農業部申報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花園口紅薯經過層層考核,終于取得了地理標志認證。
這也結束了惠濟區沒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歷史。
“花園口一帶土地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土壤為分層黏合土,有機質及養分含量高,這些土壤經多年種植改造,非常適合紅薯類作物生長。”段杰說,加上“花園口”這個特殊的地理符號,讓人聯想到沙地里種紅薯,可以說是天然的紅薯種植基地。
惠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王新州主任也表示,花園口一帶沒有礦產,也沒有工廠,水源、土壤、大氣等綜合環境很好,種植優質紅薯有先天條件。
記者在農業部下發的地理標志登記認證書上看到,花園口紅薯保護區域西起黃河風景名勝區,東至鄭州黃河二橋,南接黃河南岸大堤,北隔黃河與原陽、武陟相望,總面積6600余公頃,接近10萬畝。
據了解,雖然種植紅薯已有很長的歷史,但是惠濟區早期紅薯生產水平低,品種單一,田間管理水平落后,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如今,通過近幾年實施的國家農業項目,丫丫合作社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紅薯品質和產量明顯提高。
段杰介紹說,合作社成員種植的紅薯都是最新品種,包括紫薯、香薯、栗薯、貢薯、水果薯、菜薯,其中紫薯的種植面積在全省是最大的,水果薯和菜薯(專長紅薯葉)也是國內的稀有品種。“經過幾年探索,花園口的鮮食型紅薯在業內小有名氣,但是在終端市場的品牌建設上才剛剛起步。”
為了檢驗市場,丫丫合作社曾聯系了一些農貿批發商,將花園口紅薯拉到鄭州市區的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銷售,由于口感好,吸引了不少回頭客。還有一些市民,開始給合作社打電話要求到地頭直接購買。
據介紹,權威機構檢測的結果顯示,花園口紅薯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氨基酸、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以及鈣、鉀、鐵等10余種微量元素。
河南省紅薯制品研究中心負責人魏金剛曾經用花園口紅薯做各種實驗。“在加工的紅薯果脯樣品中,花園口紅薯幾乎不用再添加糖分,就有很好的口感,這與淀粉型紅薯有著明顯的差別。”
魏金剛坦言,他曾經研究過全國各地的紅薯,知道花園口紅薯的品質很高,但是一個實際問題是,由于種植過程中不打農藥,用有機肥,花園口紅薯的產量只相當于普通紅薯的一半左右。“這就意味著企業如果選用它當原材料,就要支付一倍的成本,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這也正是段杰所面臨的苦惱。“說到底,還是沒有足夠響亮的品牌。如果保護區域內有幾個叫得響的品牌,那競爭的優勢就會凸顯。”
對此,王新州表示,惠濟區很看重這個唯一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非常希望看到合作社發展更多社員。“最好能連片發展,成百上千畝,形成規模。作為合作社,要努力找好銷路,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讓別人放心參與進來。”
段杰表示,目前合作社最大會員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0多畝,今后,會引導會員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力爭把花園口紅薯培育成惠濟特產的新名片。(魏國劍)(原標題:花園口紅薯:養在深閨人未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