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之鄉”新故事
2013/5/21 16:21: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又是一個水稻插秧的季節,記者近日踏訪了中國金獎大米之鄉———河南省新蔡縣頓崗鄉,金獎大米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
種糧大戶變小戶
楊樹林是頓崗鄉平樓村有名的種糧大戶,原來每年種植水稻面積都在20畝以上,除了自家的5畝責任田外,其余的都是租種的。去年他種植20畝水稻收入近3萬元,今年本想再擴種10畝,結果不僅沒有擴成,連原來的租田也被人家要回了。今年育了足夠種植30畝稻田的秧苗,結果只插了自家的5畝責任田。楊樹林也由種糧大戶變成了小戶。但楊樹林心里一點也不失落,他說從農民對土地的態度變化上,可以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國家惠農政策的加大,讓農民種地越來越有信心了。問及為什么不到外鄉去租田種稻,楊樹林的話也道出了這里的土地為什么變得如此金貴。頓崗鄉光熱充足、雨水豐沛、土質肥沃,是秈、粳稻種植的南北邊緣,這里所生產出來的綠色稻米注冊“頓崗大米”后,被評為“中國十大金獎大米”。種一畝水稻是種其他作物收入的幾倍,誰還舍得把自家的田地外租呢!
代耕服務社讓外出務工者放心
“孩子,今年種稻你就不用回來了。咱村成立了為民代耕服務社,從種到收服務社全承包了,只要打出來的稻米賣給米業有限公司就行。”站在稻田邊,農民陳福貴滿臉歡喜地給遠在廣東打工的兒子打電話報喜訊。頓崗鄉是勞務輸出大鄉,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幫助農村外出打工人員解決土地耕種成為大問題。今夏,米業有限公司成立了為民代耕服務社,專門為外出務工人員服務。此服務可進行全托、半托和臨時的土地有償托管,托管者不承擔減產風險,既處理好了土地增值問題,又解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稻田里,插秧娘子軍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新蔡頓崗米業有限公司經理楊樹松說,那是服務社從鄰近潢川縣和鄰鄉鎮請來的,服務社給她們每天按插秧地畝數開工資。稻田病蟲害防治期間,也要請技術員前來管理。可以說從種到收不用務工者操一點心,每次開支都記有明細賬,待稻米收獲后賣給公司,再從中扣除日常管理開支,剩下的就是農戶的純收入了。
田間地頭來了工商“紅娘”
炎炎烈日下,練村工商所所長谷鋒帶著工作人員,來到稻田地頭,忙著幫農民簽訂水稻種植購銷訂單合同。“現在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過了,地里的秧苗還沒有插完,稻米就被新蔡頓崗米業有限公司訂單買走了,而且合同還規定按高于市場價的10%進行收購,這全是工商所人員的功勞啊!”楊紅梅簽了合同,滿臉的笑容。據了解,以往在頓崗鄉農民所種水稻品種混雜,形不成規模優勢,稻米豐收后都賣給小商小販,農民廣種薄收,土地一度被農民冷落。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守著農民的稻田吃不飽,加工出來的稻米因品種雜、口味差,市場上也賣不出好價錢,效益低下。服務轄區的工商所人員于是就擔當起“紅娘”角色,讓企業與農戶聯姻,指導雙方簽訂農副產品種植購銷訂單合同。企業每年直接到河南省農科院去購買水晶三號水稻種子,回來后賒銷給農民種植。企業還負責請來技術員對訂單農戶育苗、田間管理、施肥、治蟲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水稻豐收后,農民必須把稻谷賣給企業。現在,訂單面積已由原來的不足千畝發展到2萬畝。在這種良性循環的發展中,新蔡頓崗米業有限公司投資額由原來的不足100萬元追加到260多萬元,一個現代化的精米加工企業初具雛形。農民收益也隨之升高,去年一畝水稻能收入1400多元,是原來畝收入的3倍。
引導種植模式走出傳統
“現在土地金貴了,農民單獨成塊的土地又租不來,只好同種糧大戶商量,幫他管理好稻田。”頓崗鄉書記鄉長如是說。問起當租田種的緣由,黨委書記吳海濱一語道破:“頓崗鄉是河南農科院優質水稻種植基地、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幫種糧大戶管好稻田,目的是樹起一個標桿和導向,引導農民從傳統的種植模式中解放出來,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種植,使全鄉水稻種植由原來的粗種粗管變為精種細管,對外打響‘頓崗大米’品牌。”基于此,頓崗鄉種稻開始注重舉綠色旗,打有機牌,把糧食作物作為經濟作物去種。插秧前,鄉政府還多次對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標準化培訓,并拿出8000多元,對種植“水晶三號”水稻的農戶進行補貼。這不,眼下剛有點空閑,鄉黨委書記吳海濱又往返于河南省農科院,聘請他們的技術人員對“頓崗”牌大米的包裝進行重新設計,并著手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計劃對“頓崗”牌大米實行綜合開發,盡快開發出米酒、米醋及與之相關的食品,有效拉長產業加工鏈條,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作者:張培奇;趙學風)(原標題:“大米之鄉”新故事)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原文時間:200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