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西瓜成熟時,小小西瓜大民生。
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牟西瓜的銷售渠道日益暢通,瓜農在家門口批量銷售的西瓜越來越多。去年由瓜農直接到鄭州等地零售的西瓜,只占該縣西瓜銷售總量的不足一成。
盡管賣瓜難問題有所緩解,但仍有部分瓜農不辭辛苦,將西瓜從地頭直接運到鄭州街頭銷售。此舉在給省會市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城市管理提出了考驗。
瓜農們對今年的西瓜銷售服務有什么心愿,相關部門為西瓜有序銷售做了哪些努力?在西瓜銷售高峰到來之前,記者進行了探訪。
直銷點選哪兒,也可以聽聽俺的意見
受訪者:張銀龍,25歲。中牟縣八崗鎮瓜農。
一輛嶄新的廂式貨車,車身上掛著一個大紅橫幅,上寫著“中牟西瓜直銷”等字樣,三個年輕人在忙著給顧客稱瓜。5月24日上午,記者在鄭州市汝河路與永慶路交叉口附近,與這三個賣瓜的年輕人攀談起來。
三人中年紀最大的叫張銀龍,今年25歲,是中牟縣八崗鎮廟后村的農民。另外兩個是他同村的伙伴。5月初大棚西瓜成熟后,他們三家的西瓜通過上門收瓜的經紀人批發出去了一大半。對于剩下的大棚瓜,三個伙伴一合計,決定由張銀龍開著他的貨車拉到鄭州自己來賣。“能多賣倆錢,還能順便來鄭州玩玩!”張銀龍說,他們這一次拉了5000斤瓜,照這幾天的價格,能比在家里批發出去多掙一兩千元。
“以前賣瓜都是開著手扶拖拉機、農用三輪車,去年花了6萬多元買了這輛廂式貨車,平時收購大蒜、運貨,現在用來賣瓜。”據張銀龍介紹,他們的廂式貨車更能吸引市民的注意,來了兩天這車瓜已經賣了一大半。
今年,鄭州市內200戶以上的小區都要辟出專門區域設立西瓜直銷點,還會繼去年首次嘗試后,再次把標有西瓜直銷點地址、相關聯系電話的“西瓜地圖”,發放給瓜農和市民。對于這個消息,張銀龍表示也聽說了,只是還沒見到過“西瓜地圖”。
“能進小區肯定是好事,可有的小區人少,一車西瓜多久才能賣完呢?”張銀龍說,通過這些年進城賣瓜的經歷,他們也能感覺到政府一直在努力想辦法,給瓜農和市民提供便利,不過他們仍有自己的期待:“直銷點選哪兒,啥時候也能聽聽俺們這些瓜農的意見?”
記者調查:像往年一樣,5月中旬,2012年省會鄭州的西瓜銷售服務政策正式出臺。其中,延續了往年在市區內設置西瓜直銷點的辦法,并首次要求200戶以上的小區都要設直銷點。
鄭州市西瓜銷售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西瓜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鄭州市內各區政府、街道辦事處要與中牟縣政府、鄉鎮和行政村對接,將市區建立的584個西瓜直銷點分配到村、到戶,實行對接、定點銷售。鄭州市供銷社還將負責在城郊四周規劃租賃4個臨時西瓜批發市場,免費為瓜農和瓜販進場交易提供服務。在中牟西瓜上市高峰期,西瓜直銷點的數量還將增加。
對于部分瓜農反映看不到“西瓜地圖”的問題,這位工作人員表示,“西瓜地圖”主要是通過中牟縣各產地鄉鎮下發到瓜農手中的。今年將督促這一工作的落實,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目前,2012版“西瓜地圖”正在印制中,將很快與瓜農和市民見面。
至于直銷點的選址,這位工作人員解釋說,都是由鄭州市各區、街道辦事處根據市里的要求篩選上報的。
那么,在確定直銷點的位置前,能不能也聽取一下瓜農、市民的意見呢?
據了解,“西瓜地圖”是鄭州市借鑒濟南市的經驗,進一步提升西瓜銷售服務水平的一項舉措。而濟南市在編制“西瓜地圖”之前,都會召開有瓜農、市民和政府有關部門參加的懇談會,聽取各方對直銷點設置等一系列問題的意見、建議。鄭州市在編制“西瓜地圖”前尚無這一環節。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鄭州市的西瓜銷售服務政策正在逐年完善提高之中,今后也會考慮更多地傾聽社會各界的意見。
希望跟著進城賣瓜的孩子少吃點苦
受訪者:梁師傅,42歲。中牟縣姚家鎮瓜農。
5月24日中午,在鄭州市汝河路與昆侖路交叉口,記者遇到了正在路邊賣瓜的一家人。一輛小手扶拖拉機上載著小半車西瓜,還有一卷塑料布和被褥,男主人正在整理西瓜,女主人則席地而坐,懷里抱著正在吃奶的孩子。
這家的男主人姓梁,今年42歲,是中牟縣姚家鎮梁家村人,家里的5畝地全部種上了大棚西瓜,這次拉了2000斤來鄭州賣。
因為沒有按規定到直銷點去賣瓜,梁師傅一家只要見到城管執法車就躲,“一天被攆七八趟。”問他為什么不進直銷點?梁師傅說:“那些地方瓜不好賣,俺開著車找熱鬧的地方,賣得快一點。”
雖然有點“怕”城管隊員,但對于他們的工作,梁師傅也表示理解,“大熱天的,每天在街上來回巡查,還要勸我們進直銷點,他們也不容易。而且現在雖然管得嚴,但不罰款了,比以前好。”
因為跟城管隊員“打游擊”,梁師傅一家這幾天根本沒有固定的落腳之地。“走到哪兒,晚上就在哪兒打地鋪。下雨那天睡在路邊的屋檐底下。吃飯都是到路邊商店借點開水就點涼饃。”
梁師傅說他對此已經習慣了,只是看到妻子懷中的孩子時,他流露出一絲愧疚:“每天躲來躲去,讓孩兒跟著也受罪,心里怪不舒坦。”梁師傅說,他的兒子還不滿周歲,因為家里只有一位70多歲的老母親,還要照管5畝大棚,所以他們出來賣瓜,只好把孩子也帶上。說起自己的心愿,梁師傅說:“就是希望跟著來賣瓜的孩子少吃點苦。”
記者調查:按照今年省會的西瓜銷售服務政策,鄭州市交巡警支隊將繼續禁止農用拖拉機、三輪車等不安全車輛直接進市;市區主次干道禁止瓜車直接停放銷售。但事實上,每年都有部分瓜農開著農用車“溜”進城賣瓜,梁師傅就是其中的一員。中原區城管局執法檢查大隊副隊長呂偉利介紹,按規定,他們對瓜農不能罰款、也不能扣車,只會引導他們到直銷點去經營。對不愿去直銷點的瓜農,他們則會反復勸說。“拖家帶口、露宿街頭,瓜農們也不容易。”呂偉利對記者說。
去年7月,一對瓜農夫婦7歲的女兒,夜宿鄭州街頭時,遭犯罪分子性侵。這一案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進城瓜農的安全和生活的關注。在今年省會鄭州的西瓜銷售服務政策中,專門要求各區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在建設西瓜直銷點的同時,還要為瓜農和西瓜經營者提供安全、飲水、如廁等便利條件。
距離梁師傅賣瓜的地方不遠處,是鄭州市中原區綠東村街道辦事處的轄區。該辦事處副主任汪麗敏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按照上級要求,為轄區內的6個西瓜直銷點制作了瓜棚,并且明確各社區主任為西瓜直銷點安全和服務的第一責任人。除了對瓜農開放社區辦公場所的衛生間,協調周邊商戶為瓜農提供開水之外,還要協同有關部門保障瓜農的人身、財產安全,遇到高溫天氣,他們還準備煮些綠豆湯,送給瓜農解暑。汪麗敏也提醒那些不愿進入直銷點的瓜農,“在直銷點經營,更容易獲得安全和生活方面的幫助。”
啥時候,西瓜在家門口也能賣個好價錢?
受訪者:張全福,60歲。中牟縣八崗鎮瓜農。
“一塊八一斤,包熟包甜,都是好品種‘京欣’瓜。”5月25日中午,在鄭州市航海路與淮南街交叉口附近,一位老漢對經過的路人,大聲推銷著自己的西瓜。他身后的一輛農用三輪車上,堆著大半車西瓜,一個老太太正在幫顧客挑瓜。
這位老漢名叫張全福,今年60歲,是中牟縣八崗鎮農民,那位老太太是他的老伴。據張老漢介紹,他家種了7畝西瓜,其中兩畝是大棚瓜,這趟拉了3000斤,已經賣了兩天了。
問他們晚上住在哪里,“車廂臥鋪。”他指指農用車駕駛室里的一卷被褥半開 玩笑地說。玩笑歸玩笑,說起進城賣瓜的辛苦,張老漢直搖頭,“年輕時還無所謂,現在是越來越跑不動了。”張老漢說,出來賣瓜時吃不好睡不好不說,就算省吃儉用,一趟下來的成本也要兩三百元,“現在柴油多貴呀。”
最近幾年,張老漢來鄭州賣瓜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收瓜的經紀人多了,政府也在家門口建了市場,還有的提前簽個訂單,到時候就把瓜收走了,確實方便多了。”去年,他家有七成的瓜都通過西瓜經紀人和當地的市場直接賣出去了,不過要徹底改變來鄭州賣瓜的習慣,張老漢還是有點猶豫。
“就拿今年來說吧,大棚瓜剛熟的時候,在家賣一塊七、一塊八一斤,在鄭州賣兩塊五,不過天不熱賣不動,所以直接批給西瓜經紀人劃算;現在鄭州買瓜的人多了,能賣到兩塊、一塊八一斤,可是經紀人才收八毛一斤,差價不小,還是自己來賣劃算。”張老漢說出了他心中的“小九九”。
“這可不是俺貪心,俺這一畝鋼架大棚就要投入一萬多元,瓜賣得便宜了,連本都顧不住。”張老漢說,“要是在家門口也能賣個好價錢,誰愿意跑出來受這罪呀。”
記者調查:瓜農們什么時候才能不用跑到鄭州來賣瓜?鄭州市“西瓜辦”一位工作人員說,“三場一店”(產地交易市場、城郊臨時交易市場、市區農貿市場以及農產品便利店)如今已成為中牟西瓜銷售的主要渠道,由瓜農直接把自家西瓜運到鄭州街頭進行零售,對于整個中牟西瓜銷售來說僅僅是一種補充手段。
據中牟縣“西瓜辦”工作人員、中牟縣農委園藝科科長郝振清介紹,目前活躍在該縣田間地頭的西瓜經紀人有近5000名,該縣的“中牟在線”、“中牟農業信息網”、“綠海田園”農產品網站等都在發布西瓜銷售信息,一年一度的“中牟西瓜節”也為西瓜銷售增添了平臺。去年,該縣的西瓜約有50%銷往鄭州,30%銷往省內其他城市,另外20%則銷往省外市場。其中,只有不足10%是通過瓜農直接運往鄭州等地零售。預計今年通過瓜農零售的西瓜所占的比例會降低到5%左右。
鄭州市“西瓜辦”的工作人員分析,盡管中牟西瓜由瓜農直接零售的比例很低,但到鄭州街頭賣瓜的瓜農,大多種植面積不大,所以涉及的農戶數量仍然不少。
“隨著西瓜銷售渠道的進一步拓寬、經紀人隊伍的壯大,瓜農們在家門口賣瓜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郝振清說,雖然西瓜的價格完全是由市場行情決定的,但選擇多了,瓜農們也就有更多機會在家門口把西瓜賣出更合理的價格。(原標題:探訪河南鄭州中牟縣瓜農眼中的“西瓜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