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峽縣:一張"中藥方" 解開多道題
2013/9/10 14:03: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幾場連綿的秋雨過后,八百里伏牛山云遮霧罩,神秘壯觀。
10月中旬,記者驅車前往被稱為“山茱萸之鄉”的河南省西峽縣采訪。汽車從縣城出發沿山路盤旋前行,眼前層巒疊嶂,秋色初染的山林五彩繽紛,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樹上綴滿了紅寶石一樣的果實,十分喜人。
一個多小時后,我們來到了二郎坪鄉栗坪村。村支部書記汪金星迎上來介紹情況:“全村365戶人家,林地5萬畝,其中山茱萸1萬多畝,人均林地幾十畝,人均可耕地只有二分,靠種糧食連吃飯都不夠,更別說孩子上學、蓋房子了。道路不通,去趟縣城要走百十公里的山路,來回需要一天時間。現在一切都變了樣,公路通了,小學有了,人均收入達到6000多元,這些變化都和宛西制藥公司分不開。”
“這要從1998年說起,之前村民對種植中藥材是既愛又恨,因為藥材市場變化莫測,價格忽高忽低,有時豐收年景山茱萸賣不出去,農民們只得無奈地將這些珍貴的中藥材丟在豬圈里喂豬或任其腐爛。除了價格不穩,最讓村民揪心的事莫過于山茱萸的產量不高,農民不懂技術,不會施肥、治蟲,只能靠天吃飯。”
正說著,一個50來歲的村民過來主動搭話兒:“過去俺是守著金山去要飯,現在是家家都有‘搖錢樹’。我家這400多棵山茱萸樹,今年又能收入幾萬塊,我的收入比在縣城工作大兒子還要高,全村40%家庭都在縣城買了房,當然我也不例外。”他叫張林敏,眼下正忙著裝修山上的房子裝備開家庭賓館搞旅游。
張林敏告訴記者,1988年和2000年,山茱萸價格高漲時,他家的山茱萸年平均賣了5萬多元。“當時能在縣城買好幾套房呢!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并不希望山茱萸價格太高,太高的話有人等不到果子成熟就搶摘,影響產量和質量,價格自然也會掉下來,俺這心也跟著價格七上八下的不安生。”
村支書接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宛西制藥公司在村里建立種植基地后,山茱萸年產量比以前提高了20%-30%,收購價格也平穩下來。以中等水平的張林敏家為例,小年(收成不好的年景)能產500公斤山茱萸,每公斤賣80-90元,大年(豐收之年)產量約1000公斤,收購價每公斤40到50元,他家的收入就在4萬至8萬元之間。”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村頭的一個小院,院子旁豎著高大的標志牌:宛西制藥山茱萸基地,這是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設在村子里的工作站。公司副總經理李明黎碰巧在站里,他告訴記者,從1998年開始,宛西制藥公司在二郎坪等五個鄉鎮建立了20萬畝山茱萸生產基地,與近10萬戶農民簽訂了30年的收購合同,對每戶發放“山茱萸種植產量登記卡”,有多少收多少,豐年不降價,歉收的年份還要給農民一定的補貼,從根本上解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
宛西制藥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派往工作站的技術員無償向農民提供優良的樹種和技術培訓,防病蟲季節技術人員會及時把統一配好的低毒高效農藥交給農民,收獲季節按不低于市場的保護價統一收購,農戶不用出山,在工作站就把山茱萸換成了錢。
侯慶峰是工作站的技術員,已經干了11年。他介紹說,通過技術培訓,農戶已由過去自發散亂的生產狀態轉變為現在比較科學規范的規模化種植,山茱萸產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高,農戶的積極性也很高,就連以前的荒山坡地也被改造成了經濟林。
據了解,宛西制藥在栗坪村建立了全國首批GAP中藥材生產基地,二郎坪鎮黨委書記李宏偉笑稱自己就是宛西制藥的“第一車間主任”,農戶就是宛西制藥的“車間工人”。記者隨后在宛西制藥公司倉庫內看到,每一批中藥材都有完整的身份登記資料,通過系統跟蹤管理,可以從每一袋藥材追蹤到每一家農戶、每一棵樹。
“在此過程中,企業和農民實現了雙贏。”李明黎說,宛西制藥公司設立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每年至少給每戶帶來五、六千元的收入,西峽縣目前有20多萬農民靠種植中藥材致富。通過基地建設,宛西制藥公司也成為受益者,不僅有了穩定的原材料來源,而且藥品品質也有了保障,“藥材好,藥才好”已成為宛西制藥通往世界的“名片”。目前,在被稱為“天然藥庫”的南陽市規范化種植的中藥材面積已達200萬畝,年產值達30億元,約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5%。以宛西制藥公司為龍頭的中醫藥加工企業年產值已近20億元,主導產品仲景牌六味地黃丸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35%。
西峽縣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段文漢說,一個土生土長的中醫藥生產企業,根植于大山深處成長壯大,引領當地經濟共同發展,通過修公路、建學校、推廣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對山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今的伏牛山變成了“聚寶盆”,20萬畝中藥材基地建設使西峽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8個百分點,區域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記者黨滌寰 汪俊杰)(原標題:河南西峽縣:一張"中藥方" 解開多道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