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磨頭鎮(zhèn)胭粉莊村村民喬五成承包的竹園全靠人工澆灌。
許良鎮(zhèn)的路兩側原本都是竹林。圖為路邊堆放的竹子。
記者采訪許良鎮(zhèn)南道村的程先生。
7月30日,魏晉名士“竹林七賢” 嵇康、阮籍等人,坐在博愛縣的某棟高樓上,喝酒吟詩,憑風悼念河內古竹園。大河網友的一個貼子,讓他們穿越1700多年聚首。網貼稱,“以現(xiàn)有速度,三年后,豫北甚至中國北方最大的竹林生態(tài)區(qū)將徹底消失”,這一消息讓“竹林七賢”傷感不已。
網友反映:北方最后的古竹園將在三年后消失
2012年7月27日,大河網友“不愛白菜”在大河論壇發(fā)貼稱,焦作博愛縣磨頭鄉(xiāng)和許良鄉(xiāng)的竹林區(qū)已有千年歷史,也是豫北甚至中國北方最大的林區(qū)。前些年,北京動物園的熊貓吃的竹子就是從博愛采購的。但經過這些年的“保護開發(fā)”后,目前全部林區(qū)基本被砍光,剩余小部分也只有小竹子了。目前竹林多已變成樹林。
網友所說的竹園就是河內古竹園。以丹河兩岸的沁陽、博愛(古時隸屬河內縣)為主要生長地的北方竹林栽培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經2000多年。河內古竹園與淇縣的淇園、陜西的周至古竹園并稱為“北方三大古竹園”。目前,淇園和周至古竹園已蕩然無存,河內古竹園成為我國北方唯一的古竹園遺存,被稱為中國北方古竹林的“活化石”。
目前,博愛竹林呈不連續(xù)片狀,分布在太行山與沖、洪積平原之間的緩坡地帶,以丹河灌區(qū)為集中產地,產區(qū)包括許良、上莊、磨頭等8個鄉(xiāng)鎮(zhèn),71個行政村。
博愛居民:這里曾經“家家小橋流水,處處竹子為林”
7月30日,博愛縣許良鎮(zhèn)。一條公路從許良鎮(zhèn)中間穿過,路的一側樓房林立,另一側尚有數(shù)十畝竹子頑強地生存。鎮(zhèn)上65歲的賀先生說,在他記憶中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這里曾經家家小橋流水,處處竹子為林。賀先生說:“路的兩邊原來都是竹子;后來,竹子越來越少,房子越來越多。”
路邊,許良鎮(zhèn)南道村的程先生和家人在做著竹子加工的生意。南道村曾經被竹林包圍,需要鉆進竹林才能找到村子。程先生祖輩以竹子加工為生,而今,當?shù)氐闹褡右汛罅克劳觯坏貌粡暮侠瓉碇褡蛹庸ぁ?ldquo;小時候到處是河道,魚蝦很多。現(xiàn)在,即使能找到河,河里啥也沒有了,污染嚴重。”程先生說,如果村里原來有一百畝竹林的話,現(xiàn)在連50畝都沒有。
原因調查:生態(tài)被嚴重破壞,缺水是竹林大面積死亡的主因
王成禮是博愛縣城人,他和幾個合伙人一起承包的太行博竹苑位于博愛縣磨頭鎮(zhèn),苑內竹林有400多畝。對于竹林大面積死亡,王成禮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shù)貒乐厝彼侨疚蹏乐兀钦龀植粔颉?br />
資料顯示,由于繁茂的竹林和豐富的水資源,明、清時期丹河兩岸是“村村門外水、處處竹為家”的景觀,被譽為“太行山下的小江南”。這和許良鎮(zhèn)賀先生所說的“家家小橋流水,處處竹子為林”相印證。王成禮說,鉆進竹林和伙伴戲水已成為一種過去。
在磨頭鎮(zhèn)和許良鎮(zhèn)之間,有一條公路,路兩邊全部是洗煤廠,有30家之多,風一吹,煤灰漫天飛。而博愛縣太行山腳下,附近礦石場甚多。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動物園的熊貓曾以博愛竹葉為食。后來,粉塵污染致使竹葉生病,這里的竹葉被熊貓拋棄,博愛竹子又少了一個賣點。
當?shù)剞r民稱,博愛縣的土質和土壤結構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存不住水。為了發(fā)展農業(yè),多年前的博愛縣曾大修渠道和河道,本是好意,卻讓境內多處泉眼中的泉水流走,成了死泉。而隨著工業(yè)、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當?shù)厝丝诘呐蛎洠盟牡胤皆絹碓蕉啵ず庸┧沧兊镁o張起來,丹河上游建成水庫截流,丹河下游已經成了季節(jié)河,用河水澆竹子成了奢望。
事實上,博愛縣已經成為地下水漏斗區(qū)。缺水,已經成為竹林死亡的主要原因。
博愛縣磨頭鎮(zhèn)胭粉莊村村民喬五成和人一起承包了村里的50多畝竹林,曾被媒體稱為博愛古竹林“活化石”守護者。喬五成同樣認為,缺水是竹林大面積死亡的主要原因。王成禮說,只要有水,竹子的生長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現(xiàn)在,博竹苑的竹子,澆一畝需花400元錢,苑區(qū)澆一次需花費6萬元,一年需要澆6次,這還不包括人工費。
博愛縣磨頭鎮(zhèn)胭粉莊村村民喬五成承包的竹園長勢較好。
太行博竹苑內有很多引進的竹子品種,長勢并不好。
從磨頭鎮(zhèn)到許良鎮(zhèn)的一條公路上,沿途洗煤廠有30家之多。
保護困惑:政府出錢有心無力,百姓出力難見效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博愛縣竹林面積開始大面積減少,這恰恰是中國各地工農業(yè)大發(fā)展的黃金時間。2005年起,清華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工程院和中國水利科學院等多位專家學者,呼吁“保護和開發(fā)瀕危河內古竹園”。隨后,保護工作啟動,博愛縣還專門成立了博愛縣竹林保護工作站,出臺了多項措施對河內古竹林進行保護。
然而,8年過去了,博愛竹林就在這種保護中逐年減少。
7月30日,在博愛縣林業(yè)局,博愛縣竹林保護工作站站長張玲對記者說,河內古竹林保護面臨著諸多困境。
張玲說:“在北方,咱們很把這些竹林當做文化,當做寶貝。可是,放在全國竹林產業(yè)的大盤子里,博愛竹子根本不算一回事。博愛縣竹林目前一共有1.3萬畝,而在南方的安吉縣,一個縣就有100萬畝竹林。在南方,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家的竹子漫山遍野,幾乎沒成本。而在咱們這兒,成本高得沒法說。以前竹園效益好,"一畝園,十畝田",現(xiàn)在效益差,"十畝園,一畝田"。”
張玲介紹,博愛縣很重視竹林的保護工作,正在和丹河管理局進行溝通,希望能夠用丹河水解決竹林的用水問題。下一步,準備提高對每畝竹林的補助費用,希望通過企事業(yè)單位認養(yǎng)竹林、扶持承包農民搞竹林綜合經濟和改善水利設施等方式,以開發(fā)促保護。目前,縣里的政策是一畝竹林補助100元,在竹園里打一口井補助5000元。政府的這些補助,在王成禮眼中只是杯水車薪。并且,這些補助,承包人也不見得能夠足額領到。
當然,張玲站長介紹的一切都是設想或規(guī)劃,如果沒有水資源,即使博愛縣付出再多的財政支出,單靠博愛縣的地下水,恐怕很難再造出一個“太行山下的小江南”。在很多承包人看來,目前的博愛竹林效益極低,根本無利可圖,與南方幾乎零成本的竹林相比,博愛竹林是在用錢養(yǎng)著,而不是賺錢養(yǎng)著,這嚴重挫傷了承包戶發(fā)展竹林經濟的積極性。從南方運竹子到博愛,也比買博愛當?shù)刂褡颖阋嗽S多,便利的交通促成了這一現(xiàn)實。塑料制品、不銹鋼制品等替代品的產生,更讓竹林經濟舉步維艱。因為見不到效益,很多承包人對竹林不用心,任其自生自滅,有些竹林死亡后,原址變?yōu)檎厣w成了樓房,有些變成了樹林。
專家建言:政府應在加工利用上找突破
如何拯救和保護這些古竹林呢?7月31日,記者致電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竹培育首席專家,研究員,竹類研究室主任顧小平。他認為,政府應在加工利用上找到新突破,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竹林得到保護和發(fā)展。
他說,就全國來看,南方主要種植毛竹,產品利用率高,效益較好,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很高。博愛縣竹子主要以斑竹、筠竹為主,產材量較低,加工利用受到限制,導致效益較低,農民積極性受挫,最終導致大面積竹林在缺乏管理中損毀。因此,沒有好的產品出路,政府補貼再多,也很難保證竹林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其實,竹林培育、再造和提高竹產量都不是問題,博愛縣可根據(jù)當?shù)貙嶋H,扶持一些有發(fā)展?jié)摿Φ男≈窬幤髽I(yè),以此來帶動種植業(yè)的發(fā)展;也可以通過引進大熊貓來搞旅游開發(fā);浙江安吉反季竹筍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也可以借鑒。如果想保護竹林,建一個竹子資源庫就足夠了。沒有好的出路,種得再多也沒用。只有找到好出路,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竹林不但得到了保護,還能發(fā)展得更快更好。
記者觀察:需要挽救的不只是竹林,而是當?shù)厣鷳B(tài)平衡
博愛縣的整體生態(tài)已經被破壞,博愛縣的竹子在逐年死亡減少,即使花費巨資,挽救了竹林又能如何?還是需要每年花費巨資進行保護,保護費用會一年比一年高。
沒有了竹林生長最需要的環(huán)境和水,竹林就相當于一個被切斷了生命線的人,只能靠掛點滴維持生命,而不是獲得重生。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和太空時代,人類用短短的一百多年進行了4次工業(yè)革命,生存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也幾近瘋狂。從對博愛縣當?shù)厝罕姷牟稍L中,我們可以看出,只用了不到50年的時間,博愛縣的生態(tài)平衡就已經被完全打破,這是中國各級政府在謀求發(fā)展過程中忽略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
電影中經常看到一句話:出來混,總要還。就像瑪雅人的2012世界末日預言一樣,人類終將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博愛縣,也不例外,古竹林的大面積死亡,不過是一種表象。
保護河內古竹林,首先需要拯救的,應該是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這是目前擺在中國各級政府面前的共同命題。(作者:孫華峰 郭俊華 楊紅星 賀心群 圖 )(原標題:博愛縣北方最后古竹園面臨消失 政府保護有心無力(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