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靈寶市用從蘋果樹修剪下來的枝枝杈杈做文章,大力發展蘋果木香菇,食用菌產業畝均產值超過10萬元,2009年產值達到2.11億元,占該市農業總產值的10%,成為繼黃金、蘋果之后靈寶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產業——
小香菇成農民致富香餑餑
黑色的遮陽棚下,一排排香菇菌袋宛如軍陣般整齊排列,綿延數里。肥厚圓整、大大小小的香菇在菌袋上探著頭,等待人們采摘。這里是靈寶市西閻鄉干頭村50萬袋反季節香菇生產基地。
張少偉是干頭村村民,今年35歲,在這個基地有他家3萬袋香菇。張少偉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每天都要和父母、妻子來采菇、賣菇,去年他家種了2萬多袋香菇,收入七八萬元,今年香菇市場更好,他家的3萬多袋香菇已賣了8萬多元,估計今年能收入13萬至15萬元。張少偉說,自己以前跑過運輸,養過豬,都不如現在種香菇賺錢快,去年他家里已經買了車,今年又剛蓋了房,這幾天新房子正在粉刷呢。
干頭村780口人,有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種香菇,2010年在兩條大溝的楊樹林香菇基地栽植香菇112.3萬袋,預計年產鮮菇70萬公斤,產值800萬元,人均1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專業村。
在靈寶市,像干頭村這樣的食用菌專業村還有好多。據統計,靈寶市食用菌規模超百萬袋的鄉(鎮)達11個,超10萬袋的村達60多個,超萬袋的戶570多個;食用菌生產規模由1999年的716萬袋發展到目前的近4000萬袋,產量由年產鮮品不足5000噸增至4.85萬噸;年產值從2200萬元增加到2.11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10%左右。
楊建儒和他的“靈仙1號”
民國時期的實業家李工生先生因為在家鄉引進、推廣蘋果而被稱作“靈寶蘋果之父”。而催生靈寶蘋果木香菇也離不開一位開創型人物,他就是靈仙菌業公司董事長、靈寶市焦村鎮楊家村黨支部書記楊建儒。
楊建儒向記者介紹了10余年來他自主研發的得意杰作——“靈仙1號”蘋果木香菇的故事。
靈寶是蘋果大市,每年修剪果樹的大量枝杈都廢棄在田間地頭,能不能有效利用起來呢?1999年,楊建儒創辦了靈仙菌業公司,并開始了蘋果木香菇的實驗研究。經過近10年無數次的栽培實驗,最終栽培出了適應性強、四季出菇、菇形圓整、品質良好的“靈仙1號”蘋果木香菇。如今,“靈仙1號”已成為靈寶及周邊縣(市)香菇栽培的當家品種,2011年的菌種已提前訂出35萬袋。
2009年,靈仙公司建成了以日光溫室大棚為主的高標準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解決了寒冬不加溫不出菇的問題。2010年,楊建儒又發明了溫室大棚食用菌自動噴淋設備,解決了為食用菌噴水降溫投工投勞多的問題。
“四種模式”催熟靈寶香菇產業
豐富的資源、尖端的技術、廣闊的市場使靈寶蘋果木香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逐漸形成靈寶食用菌產業的幾種模式。
模式一:“公司+基地+農戶”型
代表:靈仙菌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