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隸屬河南省許昌市,總面積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6萬畝,總人口63萬,其中農業人口52萬人,轄7鄉5鎮,382個行政村。位于華中亞熱帶緯線北部地帶與華北溫帶緯線地帶的氣候過渡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38h,平均氣溫14.3℃,全年≥0℃積溫為5268.4℃,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是我國典型的南方氣候型和北方氣候型的過渡地區,為南北花卉引種、馴化的理想基地。
近年來,鄢陵緊緊抓住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林業六大工程的有利時機,把發展苗木花卉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舉措來抓,苗木花卉業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經濟領域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但是,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張,原有千家萬戶分散經驗的種植模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差,更難以實現集約化、標準化種植,已不能適應市場對苗木花卉發展新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完善規劃,明確政策,采取措施,提升檔次,加快發展,把苗木花卉產業做大做強,變傳統區位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
一、鄢陵苗木花卉業發展情況
1、歷史淵源:
鄢陵花卉栽培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唐代(618—907年)就開始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栽培,1985年縣城西街尚有遺址可考。北宋(960—1127年)時期建都汴京,置鄢陵為京都直轄縣。這期間,韓琦、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人墨客都曾到過鄢陵,寫出過《蠟梅》、《戲詠蠟梅》、《小檜》等許多贊美鄢陵花卉的詩篇,使鄢陵花卉名揚天下。再加上朝野上下辟園建圃和京都人養花之風盛行,這都為花卉的生產和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市場,促進了鄢陵花卉生產的發展。明代(1368—1640年),鄢陵一是保持了南北水陸交通樞紐的地利;二是自永樂以后,人口增速加快,農桑、花卉生產迅速復蘇;三是讀書之風日盛,仕子進士及第者連科不絕,鄢陵籍官吏遍布朝野,在地方為官者更是不計其數,有“朱明天下鄢半朝”的說法。這些官紳本人或家屬,大都在鄢陵置田辟園,并且源源不斷地從各地移回奇花異草,極大地豐富了鄢陵的花木資源。中小地主競相仿效,大戶辟大園,小戶建中園,構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方圓數十里的規模宏大的花卉栽培區域,專門從事花卉苗木生產和銷售的花圃應運而生,時人稱鄢陵為“花都”。清代(1645—1911年),鄢陵花卉雖經“兵亂之際,花園無主,士人皆摧折為薪”(順治《鄢陵縣志》),但很快得以恢復。一些明末遺老入清不仕,紛紛隱居鄉間,蒔花種竹,花農們也重開舊業,大辦花圃。因而花卉生產很快恢復到明代水平,盆景造型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花卉行銷國內各大都市,有的花農被召入皇家御園當花師,鄢陵名聲大震,時有“花縣”之稱。
2、現代發展歷程:
1959年,原北京林學院城市及居民綠化系派遣104名師生,在二梅專家陳俊愉教授帶領下,來到鄢陵縣姚家花園村一帶實習。他們把現代農業科學與鄢陵實際相結合,對鄢陵苗木花卉的發展進行了科學總結,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1984年,根據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鄢陵縣政府又及時召開了花卉生產工作會議,鼓勵花農解放思想,加快發展。1996年,鄢陵縣提出了“依花富縣、以花名縣”的發展戰略,制定了用地、稅收、投資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政府引導、干部示范,促進了花木業的快速發展。以成立“鄢陵縣花卉辦公室”為標志,鄢陵花卉生產進入了一個縣委、縣政府強力引導的發展階段。1997年7月《農民日報》頭版頭題發表《江北花卉數鄢陵》的報道后,極大地提高了鄢陵花卉在全國的知名度。2000年9月,鄢陵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做出了建設311國道花卉長廊的重要決策,短短一年多時間,311國道花卉長廊兩側就入駐花木企業162家,吸引社會投資2億多元,3.4萬農戶參與建設,形成了社會各界競相發展花木生產的可喜局面。黨和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李長春、回良玉等先后到鄢陵視察,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3、目前現狀:
在國家有關部委和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鄢陵苗木花卉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已建成311國道18公里長的花卉長廊,初步形成了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花木面積已達到58萬畝,形成了以大葉女貞、脫毒櫻花、紅葉石楠、美國紅櫨、大葉絲棉木、北海道黃楊、金枝白蠟、常青白蠟、玉蘭等為主的綠化苗木;以蠟梅、火棘、蝴蝶蘭、仙客來、羽衣甘藍、瓜葉菊、萬壽菊、一串紅等為主的盆花盆景;以康乃馨、唐菖蒲、百合、非洲菊、蠟梅、絳桃、碧桃、紅梅等為主的鮮花切花;以地被石竹、馬蹄金、本特4號、本特8號等為主的草皮草毯等四大系列,630多個種,2400多個品種。擁有各類花木企業781家,專業戶、重點戶1.2萬戶,從業人員22萬人,花木畝均效益8000元以上,年產值33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苗木花卉生產和銷售集散地,先后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中國花木之鄉”和“中國蠟梅文化之鄉”,鄢陵縣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花木第一縣”。
自2000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了9屆中原苗木花卉交易博覽會,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單位和苗木花卉企業前來參會參展,2009年舉辦的第九屆花博會,吸引海內外200多位客商參與,簽約項目162個,總投資達221.1億元。2003年,開通了鄢陵縣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建立了花木信息中心數據庫,收錄了全縣主導花木品種、規格、單價、生產量、聯系方式等詳細資料及國內其他花木供應商的大量相關資料,組建了200多名常年活躍在縣內外的信息調查員隊伍,每天向信息中心傳遞最新的花木行情信息,設立了供應信息、求購信息、植物醫生、業界動態、植物檢疫、車輛配送等信息服務站,讓花農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花木交易。目前,該中心已發展會員近2萬名,其中高級會員492名,中級會員1700多名,初級會員3800多名,農戶會員(免費)1.7萬戶。2004年以來,信息中心已登錄鄢陵花木主導品種 1300多個,發布技術文章600多篇,業內動態401條,供求信息5807條,網站訪問量92萬余人次,通過信息中心達成花木交易1900余項,直接成交額4000萬元,實現網上銷售1.6億元。
二、苗木花卉業產銷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分散經營苗木花卉的農戶生產中存在盲目性。
我縣苗木花卉業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近幾年來,苗木花卉面積平均每年新增8萬余畝,但前幾年發展的苗木花卉老基地屬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成規模的苗木花卉企業比重較低。由于農戶往往缺乏對市場、信息的研究,往往是“跟風”式的發展,導致生產的盲目性。再者,由于前幾年苗木花卉市場銷售形勢好,社會上大量游資涌入,不考慮產品適銷對路,盲目發展,2009年后苗木花卉銷售市場出現下滑,游資急于脫身,將苗木花卉低價、甚至虧本出售,對市場形成沖擊,導致行業利潤急劇下降,苗木花卉企業舉步維艱。
2、苗木花卉產品的結構性過剩。
2000年前后,隨著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全國各地大力發展苗木花卉業。建園(圃)初始階段,需求大量不同規格的苗木,苗木花卉市場呈現生產銷售兩旺,花農生產出的苗木供不應求,經濟效益遠遠高于種植農作物。目前全國各地苗木花卉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建立園(圃)對種苗的需求量明顯減小,加之各地綠化對苗木要求大規格,早見綠化效果,導致大量生產的小規格的苗木相對過剩,銷路不暢;另一方面,市場急需6—8公分以上的大規格的綠化苗木,我們本地能夠提供的貨源有限,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3、單個企業生產規模小、經營水平低、管理粗放,市場競爭力不強。
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花木經營企業、專業大戶,因土地流轉不到位,難以集中土地,形成規模發展優勢,加上花木企業周轉資金困難等一系列原因,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及龍頭帶動能力的發揮。
4、品牌產品資源優勢不突出。
鄢陵縣作為花卉大縣,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稱,但缺少真正成規模、上檔次蠟梅基因庫、蠟梅園和蠟梅基地。
三、建議和對策
1、建議由政府協調金融部門幫助花木企業、育苗專業大戶解決培育高規格大苗所需周轉資金,鼓勵企業、集團、育苗專業大戶從分散農戶手中收購小苗,進一步培育大苗,切實解決一般花農小苗多、賣苗難的問題。
2、加強政府引導,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鼓勵分散農戶的育苗地集中到花木企業、集團、育苗專業大戶手中,培育花木龍頭企業,為苗木花卉產業化發展、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3、積極調整苗木花卉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擴大名貴花木品種和鮮切花面積,增強市場競爭力。建立品牌產品資源基地,一方面搞好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保護好當地的種質資源,避免優質種質資源不合理的外流。
4、進一步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植中介組織,促進花木經紀人和花商隊伍健康發展,完善花木綜合交易市場。切實抓好科研投入,科技宣傳、培訓、指導工作,普及科技知識,搞好技術服務,提高花農經營管理水平。(鄢陵縣林業局王會勤 陳雷 曹偉豪)(原標題:鄢陵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