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小山頂,但見茶樹層層疊疊,在陽光下鋪陳開來,在天地之間鋪開一片嫩綠;微風拂過,茶香四溢;捏起數片嫩葉,撒入透明的玻璃杯里,看著那幾點嫩綠在沒有加過溫的礦泉水中裊裊娜娜旋轉下落,在驚詫的同時心中一片祥和寂靜。穿過信陽毛尖集團龍潭茶葉有限公司窗明臺凈的制茶車間,繞過一個個手工茶蘿,去看那一抹抹綠色奇跡般地被分揀出來,去聽專家細說信陽毛尖的靚形與特質,才明白高端茶葉為何那么珍貴,為何有人套用唐詩說:葉葉皆辛苦……
日前,記者走進信陽毛尖原產地和主產區河南信陽浉河區,去體味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的前世今生。
采 茶
“品茶可分干品、濕品,信陽毛尖色澤翠綠若老柳,體披白毫,稱得上是細、圓、光、直,個性明顯,經80℃熱水沖泡,它的綠色意味被激發出來,于是其茶湯呈嫩綠、黃綠,明亮清澈,清香撲鼻!”在去往茶山的路上,浉河區委宣傳部部長陳信勝講起信陽毛尖的品相來,仿若評書,頭頭是道,讓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一杯熱氣裊裊的清茶,一陣陣想象中的飄香將我心神帶向遍野綠色的茶山。
早在唐代,浉河茶就已成為貢茶,而浉河地區種植茶樹的歷史更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接近南灣湖的時候,兩旁的山坡上開始呈現出別樣的綠色,那是一層層的茶樹。已成黃綠色的地方是采摘過的茶林,通過修剪防止蟲害;有些地方仍是綠意盎然,有幾位茶農在那蕩漾了近千年的綠色海洋里用勞動點綴著如畫般的風景。如今浉河區的茶園面積已經發展到56.5萬畝,2012年茶葉產量達到2.2萬噸,涉茶產值50.6億元。區內的五云(車云山、集云山、云霧山、連云山、天云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一門(土門)是極品信陽毛尖和優質信陽紅的主要原料出產地。
除了這些地方,浉河可謂是處處有茶園。在環南灣湖路上,無論是道邊、山坡,或是遠望可及的高山上,到處都可見低矮翠綠的茶樹林。同行的浉河區副區長王海長生性開朗,大說大笑,他指著兩旁的茶林說,其實茶文化平易好懂,比如高山上產的茶就叫大山茶,低山上產的茶就叫小山茶,路邊平地上產的茶就叫田改茶!
汽車停住,車門一開,濃郁的茶香被初夏的暖風和草木香裹挾著不由分說地擠了進來。這里處處都是開放的景區,車可以停在任意一座茶山旁,然后順著彎彎曲曲的采茶路,游逛到山頂,而茶香始終追隨著你。站在小山頂,陽光灑遍周圍,舉目遠望,茶林仿佛是一條綠被順著各種各樣的地勢鋪陳延展,無論是平地還是丘陵,處處都彌漫著那飄散著香味的綠色。
微風拂過,吹起微微的茶浪,吹得眼前茶樹上尖端的嫩芽翠綠欲滴惹人喜愛。同行的人伸出手想要采摘,我趕緊上前制止。王海長標志性的大笑打消了我們的顧慮,他說:“沒關系,茶農不計較這些,這里的茶園都是開放的,游客可以任意游覽觀賞,只要不是惡意破壞就行。”以茶促旅游是浉河區委區政府近年來的重要舉措,他們制訂了《信陽市浉河區茶葉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推動文新三園、廣義印象園等一批茶旅游項目建設,而開放的心態正是這種舉措的人文保障。聽了這番介紹后,我們每個人都采了一兩片嫩尖輕輕地放在衣兜里,也把一片茶香輕輕放在心底。
對面山坡上,綠色正肆意地彌漫,一棵板栗樹頂著一樹的白花在風中招搖。風大起來了,從我站立的山頭一脈地吹過去,茶樹和板栗樹的樹身都向那邊傾斜,就像一面特立的旗幟引領著一片綠色的娃娃向陽光的源頭奔跑……綠茶干茶有木香、花香、蜂蜜香以及板栗香等香味者為上品,帶有青草味的為下品。信陽毛尖正是如此,氣味高爽,帶有果木香味。據浉河區區長邵七一介紹,浉河的茶園,在茶林中往往會種上杏樹、板栗樹或其它果樹,一為傳味,二為鳥雀留下棲息的地方,使得鳥雀可以為茶樹除蟲。
陳信勝說,毛尖之所以成為毛尖,原料好只是第一步。人工制茶更是關鍵。
制 茶
一塵不染的現代化車間里,高大如洗的玻璃窗下,一條十多米長的不銹鋼生產桌旁,十幾名工人穿著消毒服,戴著衛生帽、口罩,低著頭一絲不茍地在摘揀著茶葉。而我們只能隔著參觀通道的玻璃墻向里面遠遠地張望。在信陽毛尖集團龍潭茶葉有限公司的制茶車間里參觀采訪,這制茶的第一道工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