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懷藥中的山藥,魏晉以前叫薯蕷,魏晉以后叫山藥。平地種的薯蕷為啥叫“山藥”?這事兒得從竹林七賢山濤說起。
山濤家貧,雖然飽讀經書,卻在家種地。山濤家在黃河、沁河夾河灘上,懷縣城西不遠的虹橋鎮。這里泥沙最厚,土地肥沃,是四大懷藥主產區,特別是薯蕷,長得最好。山濤家祖祖輩輩種懷藥。山濤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功名,鄉里鄉親勸他:“朝中大事,你老姑夫正當家呢。你不去找找他,弄個一官半職,老窩在家里,也不是個事兒”。
山濤老姑夫是誰?就是溫縣的司馬懿。司馬懿夫人張春華,是山源姨親,按輩分山濤該叫老姑。按常理兒,這老姑夫是真的,就是遠了點兒。但自古至今,走后門套近乎都把不沾邊兒的親戚關系說成至親,何況山濤和老姑夫之間還真有點兒血脈關系呢!說的人多了,路又不遠,山濤就背了一捆薯蕷去祥云鎮找老姑張春了。事有湊巧,司馬懿還真的在老家祥云鎮。不過,老姑張春華不讓山濤去見老姑夫,說他有病,躺在床上不能動。山濤問:“啥病”?老姑笑了笑,說:“痹病,就是四肢麻木,不能動”。山濤說:“吃薯蕷吧,它能治好老姑夫的病,......”,老姑笑著搖頭不說話,讓他甭操心了。正說著話呢,外邊下雨了。一個站丫環跌跌撞撞跑進來說:“大事不好了,老爺、老爺殺人了......”。張春華眉頭一皺,說他:“大驚小怪,咱家老爺是大將軍大司馬,哪次帶兵打仗,不殺得血流成河,殺個把人也把你嚇成這樣?”丫環說:“老爺、老爺把郭秋風殺了”。張麗華一聽,嚇昏了。
郭秋風是誰?郭秋風是個丫環,司馬懿殺丫環,能有多大的事兒?這郭秋鳳不是一般的丫環,是當今皇上魏明帝曹 睿郭皇后的貼身侍女。魏明帝為何讓皇后的侍女給司馬懿當丫環,這里邊學問大了。原來,世人都知道司馬懿本事大,兩個兒子也厲害。曹操怕他,所以不用他。曹丕不怕他,所以敢用他,讓他當大將軍,大司馬抵當蜀、吳兵馬。到魏明帝曹 睿,變成了不得不用他,心里又怕他。將皇后的侍女賜與司馬懿,表面上優禮有加,寵榮無比,實際上是在他身邊臥底,監視他,他一舉一動,朝廷都一清二楚。司馬懿是何等人物,他心里明白,告訴家中上上下下所有人,郭秋鳳名分上是丫環,但誰都得把她當皇上、皇后派來的貴人看待。那么,司馬懿為啥殺她?司馬懿四肢麻痹,又怎么能殺她?
司馬懿是七分病,三分裝。得勝還朝,他發現滿朝文武都賊眼溜溜地看自己,怕他造反,怕他篡位,讓他心里大不自在。于是他一“病”不起,車拉馬載回了河內老家,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讓郭秋鳳伺侯他,裝得滴水不露。但聰明人也有一時糊涂。這天,他讓丫環們把他的書拿到院子里曬,不料天氣突變,不起了雨,正巧丫環們都不在身邊。司馬懿愛書,跳下床來往屋里收書,被趕來的郭秋鳳撞見了,叫了聲:“大將軍沒病......”司馬懿一急,他她殺了。張春華醒來,大聲說:“上上下下的人聽著,郭秋鳳不是老爺殺的,是我殺的。他偷看我和老爺的房事,我一氣把她殺了,誰怪多一句嘴,就讓他人頭落地”。
張春華趕到朝廷認罪領死,皇上皇后都不信。“大將軍四肢麻痹,躺在床上一動都不能動,您倆人老夫老妻,能有啥‘房事’?”張春華說老爺最近吃了一種藥,突然好了,來精神了。皇上問:“啥藥?”張春華一時說不出來,就說是“山藥”。皇上問:“山里邊的藥多了,沒聽說哪種藥叫山藥,”。張麗華忙說:“臣妾說錯了,不是山里邊的藥,是一個內親晚輩送來的藥,是薯蕷”。皇后說:“薯蕷就是薯蕷吧,叫啥山藥”。張春華說:“臣妾那內親叫山濤,山濤送來的藥,臣妾犯了死罪,心里急,就說成山藥了”。皇上問太醫山藥的藥效,太醫說這是醫圣張仲景的方子里有的,能治大將軍的病。皇上這才不追問了,皺著眉頭說:“這事算了吧,既然大將軍病好了,姜維大軍出了劍門關,讓他領兵到漢中迎敵去吧”。
司馬懿感謝山濤的到來化解了自己的殺身之禍,就讓山濤在河內當“書辦”,鍛煉鍛煉,將來再重用。山濤后來見魏晉之爭愈演愈烈,就與嵇康、阮籍、劉玲、向秀、阮咸、王成飲酒作樂,不問政事。后世稱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到山濤家聚會,山濤拿不出山珍海味,發明了用糖或蜜炒鮮山藥,因夾起來時絲絲縷縷不斷,后世人叫“拔絲山藥”,成為了一道名吃名菜。
司馬懿躲過了大難,就真的鄭重其事地大吃起薯蕷來。一個四肢癱瘓的老頭子,吃了山藥立馬能行房事,還能領兵打仗,天下人誰不想吃?你吃我也吃,鬧得山藥藥價暴漲,把懷縣人喜歡得不行。司馬懿為表忠心,向朝廷進貢懷藥,在禮單上把薯蕷寫成“山藥”。因為山藥的故事既是驚險的政治斗爭,又有大人物的“葷段子”,山藥的名氣倒比薯蕷大多了。到司馬炎篡位,魏國變成了晉國,山濤官越做越大,做到了司徒,也就是后世的宰相。山濤死后封大司徒,位列三公,五個兒子都是大官,成了名門望族,天下“本草”和醫書、成方,都把薯蕷改成了山藥。山藥和大山沒關系,是山濤種山藥送山藥才變成山藥的。山藥山藥,山濤之藥。如今山濤爺還護著這方人呢,種山藥.出山藥.倒山藥不拜山濤爺,收入平平,拜了山濤爺就能發大財,靈著呢。
上述傳說由于時代久遠和村民歷史知識的缺乏,存在著荒誕不經以訛傳訛的一面,但結合典籍史實認真分析起來,這個傳說絕非空穴來風,確有其合理和有待重視的一面。舉其要有以下幾點:
1.在我國最早的古典文獻《山海經》中,山藥稱為薯蕷。《北次三經.景山》中說:南望鹽之澤,其上草多薯蕷。清朝學者郝懿說:即今之山藥也。何時改名為山藥?宋朝《本草衍義》中說:山藥本名薯蕷,因避宋英宗(名曙)之諱.唐代宗(名豫)之諱,而改稱山藥。如果是這樣,那么和他同時代的詩人韋應物(公元737_786),就不可能有“山藥寒始華”的詩句,大文學家韓愈也不敢說“山藥煮可握”的話。可見《本草衍義》中的說法并不準確。其實“山藥”一詞最早就出現在晉朝。《宣和書譜》卷十五就刊載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本《山藥帖》中原農民出版社《四大懷藥》第14頁)。王羲之的生卒年代是公元303_361年,山濤的生卒年代是公元205_283年,王比山晚生100年左右,他的《山藥帖》受山濤生活經歷的影響很有可能。
2.山濤與司馬懿的關系。79年版《辭海》“山濤”條寫“山濤與司馬懿有親戚關系”;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一書寫“山濤于曹爽事件之后一度隱身不交世務,參與竹林之游即由于此。然因與司馬懿之妻有中表親,為司馬師兄弟拉攏而投降。”(第28頁);陳四益《草橋談往》一書說“山濤的從祖姑,是司馬懿的太太--一位精明.能干.狠辣的女人”(217頁)。從上述引文看,傳說中的山濤絕非攀龍附鳳,他和司馬家的親戚關系是真實的。
3.司馬懿裝病發生在曹操在世時。“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辟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恒,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晉書》.卷一《宣帝紀》)關于司馬懿及太太殺人的細節,史書記載較為詳細,大致過程為:曹操對司馬懿的表演有所耳聞,故一面公開送辟書,一面專門派親信官吏便衣前往偵查。司馬懿故技重演,再次佯裝風痹,臥床不起。恰逢七月七日曬書,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倉卒中,司馬懿忘了自己是個不能自理的風痹病人,跳起來收書,被家中女仆看到。為了不走漏風聲,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親手殺列了侍女并焚尸滅跡,“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晉書》卷三十一《宣穆皇后傳》)
4.山濤與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形成過程中,山濤起了重要作用。《晉書·山濤傳》說山濤“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游。”據《世說新語·賢嬡》記載:“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應韓氏要求,山濤邀請二子來家中作客并留宿,韓氏夜晚從窗洞中窺視山、嵇、阮三人清談“達旦忘返”。山濤請七賢吃懷山藥不為妄說。
綜上所述,結論:
1、山藥魏晉前叫薯蕷,魏晉后叫山藥,以山濤的生活經歷為分界線,這是不爭的事實。歷史為“山藥之名源于山濤”的假說預留了時空。
2、山濤與山藥的傳說及有關史實,佐證了“山藥之名源于山濤”的結論。
3、我們焦作地區(古懷慶府)不僅享有“懷山藥”的冠名權,而且享有“山藥”的冠名權,從根本上確定了懷山藥的地道藥材地位。
4.將山藥與竹林七賢.魏晉風度聯系起來有利于提高懷山藥的文化品味。(武陟科技局 周小戰 王小片)(原標題:山藥之名源于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