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虛虛實實的飲食禮儀

2013/8/12 14:50:17 點擊數: 【字體:


虛虛實實的飲食禮儀

唐人飲宴圖 (資料圖片)

    洛陽飲食文化

    前兩天,我拜訪著名學者葉鵬先生時,說起洛陽飲食文化,他先是笑:“講大吃大喝嗎?”然后正色道:“《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文化涉及許多方面,其中周代的飲食禮儀,就有許多可寫的地方。”

    周代人在吃飯上的規矩,可是出了名的煩瑣,不過也因此顯得相當有趣。直到今天,洛陽人在餐桌上的那些講究,或多或少還保留著古時候的影子。因此,飲食文化系列的第一篇,我決定寫飲食禮儀。

    進入臘月,說說飲食。

    別以為它俗,“民以食為天”,它可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在關鍵時刻甚至影響著歷史走向。從遠古時期的茹毛飲血到今天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人們飽食之后尋找飲食文化之源,目光最終總要落在洛陽。

    從茹毛飲血到蒸谷為飯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就從這里升起。飲食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遠古時期的先民們在這里生存繁衍,最初能找到吃的已很不錯,根本談不上有什么飲食禮儀。“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這是《禮記·禮運》中記載的人類原始生食階段。那時還沒有火,先民們餓了只能生吃草木之實、鳥獸之肉,渴了就喝血水或溪水;寒冷的冬天住進洞穴,炎熱的夏天就搭樹枝“巢居”;沒有絲和麻,只能穿獸皮。這種純天然的生活,就叫茹毛飲血。

    到燧人氏時,人類掌握了鉆木取火的技術,便進入原始熟食階段。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北窯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十萬年到三萬年前的用火遺跡。不過,這時還沒有盛食物的器具,先民們好不容易弄到一塊獸肉,不是烤得黑乎乎,就是烤得半生不熟,吃起來很費力。于是,不知道哪一天,有聰明人開始嘗試用泥巴包起食物放在火上烤,這樣不僅能將食物烤熟,而且外面包的泥巴經過高溫后,變得堅硬細密。陶器由此誕生,人類由舊時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

    今天人們一日三餐基本離不開吃飯、喝粥。而飯和粥是黃帝時期才出現的。《魏書》中引用了一段北魏孝文帝的話:“黃帝統一天下前,都涿鹿,既統一天下,亦都河南。”這里的河南即洛陽,黃帝統一天下后在這里建都,并“藝五種,撫萬民”。《淮南子》中記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三國時譙周的《古史考》中也有“黃帝作釜甑”的記載,并說“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可見這個時期,人們的飲食狀況已大大改善。

    除了飯和粥,史籍中還有“黃帝派大臣煮海水為鹽”的記載。也就是說,鹽也是黃帝時期發明的,這是人類飲食史上的又一個創舉。人們的生活變得滋潤起來,“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更加感念黃帝的功績。

    從樂舞助興到煩瑣禮儀

    自黃帝建都洛陽開始,洛陽就有了最早的宮廷飲食。但飲食禮儀真正被規范起來,還是在夏、商之后的周代。周公營建洛邑,在洛陽制禮作樂,其中包括飲食之禮,如規定貴族的筵宴之禮,除了要“以樂侑食”,很多時候還可以舞蹈助興。貴族根據等級不同,所用食器、食物也不一樣,平民則簡單一些,“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

    《禮記·曲禮》中記載的周代人的“進食之禮”,煩瑣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許多今人可能不會在意的細枝末節,在書中都有明文規定,處處顯示著對飲食禮儀的重視程度,如關于食物擺放,隨便挑出一句“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來看,其大意是飯食要放在左手邊,羹湯要放在右手邊,準備烤的肉要放得遠一些,醬類要放得近一些。

    仆從端菜上桌,也有很多講究。比如上一整條魚,如果是在冬天,要以魚肚向著賓客右方,如果是在夏天,要以魚脊向著賓客右方。這是因為冬夏兩季,魚身上的肥美部位不一樣。總之一句話,主人設宴招待客人,生怕有一處不妥帖,倒也是實心實意的。

    不過,主人這么累,客人也不輕松,因為飲宴也有很多要求,什么“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于狗骨”,什么“毋固獲”等,都是為客人定的規矩。意思是說,客人要學會文明用餐,吃東西時不要發出聲響;即使看著骨頭很好,也不要啃,以免吃相不雅,還被主人誤認為肉不夠吃;這骨頭自己不能吃,也不可丟給狗去啃,這會顯得看不起主人精心準備的菜肴,以為這菜只配給狗吃。

    更令人郁悶的是,客人即使特別喜歡某一道菜,也不能一直吃,以免有貪吃之嫌。吃飯要用匙,不能用筷子,筷子有專門用途,是為撈取羹中的菜而準備的。如此等等,讓人想不拘禮都難。今天的人看了,肯定會覺得累,甚至會發出“哥吃的不是飯,是虛禮”之類的感嘆。

    從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

    盡管在很多人看來,周代人的飲食禮儀已經煩瑣得無以復加了,有人還覺得不夠。這人是誰?孔子。他曾到洛陽“入周問禮”,回去之后,對飲食禮儀又作了一些補充,如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即吃飯和睡覺的時候不要說話,今天很多人還在遵照執行這條禮儀。“席不正,不坐”這一句,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消失了。

    “席不正,不坐”的意思,就是座席如果不端正,就不坐下。從周代到后來的秦、漢、晉,人們一直遵循這條飲食禮儀,這也與古代的分餐制有關。要知道,晉代以前,古人吃飯多是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人面前置一低矮食案,案上擺放輕巧食具,自己取食。人多時,如果有重而大的器具,則可以將其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這種分餐制的歷史,據說可上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們對財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

    如今,人們在漢墓壁畫上,還經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那種低矮的食案,就是為適應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而設計的。初唐人顏師古就在《急就章》注中說:“無足曰盤,有足曰案,所以陳舉食也。”

    不過,到了唐代,這種飲宴方式就變了:席地而坐變成了圍著高桌坐著大椅,分餐制也成了今人熟悉的會食制。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還要從家具的演變說起。晉亡后,少數民族入主洛陽,中原地區長期以來建立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以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禮儀制度都受到了強烈沖擊。公元五世紀到六世紀,高足坐具逐漸出現,束腰圓凳、方凳、胡床、椅子等取代了鋪在地上的席子,人們慢慢喜歡上了輕松的垂足坐姿,不再席地而坐,孔夫子“席不正,不坐”的飲食禮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難怪《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洛陽飲食禮儀,真是一門大學問。(記者  張廣英)(原標題:虛虛實實的飲食禮儀)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01-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