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鄢陵蠟梅欲香飄天下 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

2012/8/1 15:30:56 點擊數: 【字體:

鄢陵蠟梅欲香飄天下 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


鄢陵蠟梅欲香飄天下 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王安石對蠟梅的描寫。而今,有著悠久蠟梅栽培歷史的鄢陵縣,憑借“鄢陵蠟梅冠天下”這句話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上下。
      
    “鄢陵的蠟梅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9月1日,剛剛從北京回來,為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而奔波的鄢陵縣文聯主席趙俊峰告訴記者, “鄢陵蠟梅冠天下”一說的發源地在鄢陵縣柏梁鎮的姚家村,其花卉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姚家村栽培花卉始于晚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據趙俊峰介紹,蠟梅為落葉灌木,性喜陽光、性寒、耐旱,適宜于中性及微酸性沙質土壤栽培,鄢陵花農有“旱不死的蠟梅”的俗語。鄢陵縣由于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疏松肥沃,非常適合蠟梅生長,被認為是“中國的蠟梅之鄉”。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趙天榜在《中國蠟梅》一書中說:“蠟梅有4個品種群、12個品種型、 165個品種,其中最佳者為河南省鄢陵縣所產的蠟梅。”截至目前,鄢陵縣12個鄉鎮、350余個行政村都有蠟梅種植,種植面積6000余畝,共有蠟梅苗圃 20多個,品種30多個,有馨口梅、虎蹄梅、老蘇梅、赤心梅、紫花梅、早黃梅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素心蠟梅。清《鄢陵文獻志》記載:“鄢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濃香馥郁。因其花開時不全張開,且張口向下,似‘金鐘吊掛’,故又名‘金鐘梅’。”明清之際的韓程愈在《敘花》中記載:“蠟梅一種,唯鄢陵著名。”
      
    那么,蠟梅究竟是什么時間開始落戶鄢陵的呢?趙俊峰告訴記者,關于蠟梅落戶鄢陵的傳說,版本很多,但都與柏梁鎮的姚家村有關。據傳,在武則天當政時,她非常喜歡種植花草。但每到冬天,后花園內百花凋零,滿是枯枝敗葉。于是,武則天下了一道圣旨,調百花進京,欲舉辦百花盛宴。然而,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后花園內只有蠟梅傲雪綻放,其他花兒仍不開放。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牡丹貶出京城,僅封了一金(蠟梅)、一銀(銀柳)兩種花草。受封后的蠟梅被一姓姚的花工帶回家鄉鄢陵種植。從此,蠟梅便落戶鄢陵,成為當地一大特色花卉。到北宋時期,鄢陵的蠟梅更是名震京師,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欣賞、推崇之植物,達官顯貴爭相購買,裝點廳堂居室。
      
    清朝時期,蠟梅每株售價高達白銀6兩。詩人王士正盛贊:“梅開臘月一杯酒,鄢陵蠟梅冠天下。”到了近代,蠟梅成為眾多作家、藝術家筆下描摹的對象,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品質和文化內涵。“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雪壓霜欺,蠟梅香飄萬里長。”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在多次考察鄢陵蠟梅品種后題的詞。
      
    在今天的鄢陵縣,已經形成了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5公里的蠟梅栽培集散地,有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等以蠟梅為主的花卉苗圃基地,全縣年產蠟梅達120萬株。心靈手巧的鄢陵花農還開發出了極具文化品位和觀賞價值的蠟梅盆景造型及古樁蠟梅等品種。
      
    鄢陵蠟梅多次參加全國“二梅”的展評,獲得了多項大獎。2005年,在武漢舉辦的“中國第九屆梅花蠟梅展”中,鄢陵的蠟梅獲得了4金3銀1銅的獎項。而鄢陵的蠟梅在走向了全國之后,也越洋走出國門,被栽植在美國的林肯紀念館內。
      
    鄢陵民間傳說多 蠟梅文化底蘊厚 
      
    寒冬臘月,萬花紛謝之際,走進花鄉鄢陵,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池塘邊,庭院、公園中,隨處可見蠟梅迎著料峭春寒,綻開那嬌小玲瓏的金色花瓣。直到春風吹拂、大地鋪綠、桃紅李白時,它才悄悄地離去。若要問百花中誰奪“春魁”,那無疑是“一枝春已多”的蠟梅了。
       
    蠟梅在鄢陵有千百年的種植歷史,演繹和傳承下來了眾多的民間傳說,并深深地影響著鄢陵人的生活習俗。趙俊峰說,在今天的鄢陵,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六為當地青年男女介紹對象的最佳日期,而正月十六和二月初二則是相親和定親的吉日,從介紹到定親現在仍分別叫做“說媒”、“相媒”和“定媒”。這種說法一是因為 “梅”與“媒”諧音,二是時間正是蠟梅花盛開的時期,三是在古時的鄢陵有這樣的習俗,即每當青年男女相愛后要交換定情物,而女方通常會折取一枝蠟梅贈給男方,意為希望男方在日后的生活中有蠟梅那樣凌寒傲雪、不屈不撓的風骨和品格。
    
    “鄢陵的蠟梅傳說有百余個,但收集整理出的有40多個。在這些傳說中,均體現出了3個共同的特征。”說起蠟梅文化,鄢陵縣文聯主席趙俊峰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鄢陵的花卉文化淵源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而鄢陵的蠟梅文化具有原生性,它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延至方圓數十里。據民間文學工作者統計,有關鄢陵蠟梅的傳說有很多,最具影響的有《天下第一花》、《蠟梅女俠》、《姚家花園的故事》、《蠟梅為何冬天開》、《蠟梅的傳說》等。這些傳說大多與姚家村有關聯,或說其起源,或說起沿革,傳說多發生在種植蠟梅的花農身上,極具本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中原民風民俗。
      
    因民間傳說是民眾以口頭傳承的形式代代沿襲的,所以版本眾多。在眾多的版本中,蠟梅或被神化,或被生活化,亦莊亦諧、生動感人。這些傳說有3個顯著特征:一是發生在某國(即古鄢國),二是發生在某村(即姚家村),三是發生于某人(即姚姓花農)。民間傳承的傳說中所體現出的地理特征與鄢陵極其吻合,內容和人物與中原人樸實敦厚、勤勞善良的特性極其相符。
      
    影響鄢陵人生活的民風民俗主要有4種說法,即避邪之說、喜慶之說、友情之說和風骨之說。趙俊峰說,蠟梅為落葉灌木,葉對生,夏秋之際與桃樹相似,因鄢陵民間有“桃樹避邪”之說,所以,鄢陵農家庭院栽種蠟梅,夏秋季節可以驅邪避魔,冬天可觀賞蠟梅那神圣高潔的風骨神韻。而蠟梅綻放時期正值春節期間,鄢陵人每逢蠟梅怒放時均愛折蠟梅插于瓶中,擺放在廳堂內進行點綴。一枝蠟梅,滿室生香,為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氛。由于蠟梅花香氣清幽濃烈,采擷蠟梅花,陰干后沖茶,清香悠遠,有生津止咳之功效,是款待友人的上等佳品。今天,在鄢陵縣的姚家村,仍有貴賓到來之后,主人為客人沖泡蠟梅茶的習俗。另外的風骨之說就是蠟梅具有清高脫俗的品格,而蠟梅也成為男女青年的定情之物。
      
    蠟梅文化在鄢陵以民間文藝的形式傳承了千余年后,使鄢陵人養成了愛梅、種梅、賞梅、詠梅的特有愛好,也使鄢陵蠟梅文化得到了發揚廣大,融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沃壤之中,成為了該縣特有的文化。1985年,鄢陵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蠟梅定為鄢陵的“縣花”。
    
    “最是三九苦寒時,疏枝冷香凝情癡。時人只識紅梅艷,東風應知傲雪枝。”這是2003年1月19日,我市文藝界詩人在鄢陵縣陳化店鎮“賞梅品茶”詩會上即興作出的一首詠梅詩。當時,來自我市文藝界的大家們在鄢陵踏雪賞梅、即興賦詩、揮毫潑墨,為鄢陵的蠟梅文化增添了不少詩畫佳作。而連續舉辦了5屆的“中原花木博覽會”更是為鄢陵蠟梅文化的發展、傳播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小戲曲《金梅爭艷》、《花鄉宴》,廣播劇《花魂》,電視散文《花鄉清韻》等以蠟梅為創作題材的文藝作品和《中國蠟梅》、《花鄉擷趣》、《鄢陵花卉志》等大量書籍的問世以及眾多有關蠟梅的新聞報道,在收集整理和挖掘出了大量的鄢陵蠟梅文化的同時,也為鄢陵蠟梅文化的傳播和發揚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文化品牌將打響 保護意識應加強
    
    “促成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的起因就是‘河北涿州事件’的發生。”鄢陵縣文聯主席趙俊峰告訴記者,雖然蠟梅文化在鄢陵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但由于保護意識不強,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河北涿州申報“中國三國文化之鄉”成功后,在許昌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許昌市委、市政府在著手申報“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的同時,鄢陵縣也開展了收集、整理蠟梅文化資料,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的事宜。目前,申報材料已經得到了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認可。9月5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派出的專家考察組到鄢陵縣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評審。
     
    “一旦‘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申報成功,將為鄢陵縣帶來一系列的品牌效應。”趙俊峰說,“中國蠟梅文化之鄉”申報成功后,將蘊涵著許多的商機。就地域文化特色的保護問題,將越來越成為鄢陵人急需思考的問題,如果保護手段得當,有關蠟梅文化的商標、品牌得到有效的保護,不被外地人惡意搶注,這將為鄢陵打響蠟梅文化這張特色牌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他說,目前,鄢陵已經開發出了具有“蠟梅文化”特色的系列白酒,如蠟梅國窖、蠟梅原漿、蠟梅古酒等,還有“臘梅園”純凈水等飲品系列。
       
    趙俊峰說,目前,鄢陵縣政府已經加大了對“蠟梅文化”的經費投入,對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主的蠟梅生產基地進行資金扶持,加大對鄢陵蠟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中原花木博覽園等花木生產基地的建設力度,積極籌備、建設“鄢陵蠟梅文化館”和“中原民俗館”等。鄢陵的蠟梅文化將會進一步地發展壯大,大放異彩。(原標題:鄢陵蠟梅欲香飄天下 申報中國蠟梅文化之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華園林網 原文時間:2006.9.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