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蠟梅種植歷史悠久,清朝康熙年間刑部尚書、詩人王士禎的一句“梅開臘月一杯酒,鄢陵蠟梅冠天下”,使鄢陵蠟梅譽滿神州。
蠟梅是鄢陵縣花,為了更好地推動鄢陵蠟梅產業發展,使其再現“冠天下”的勝景,日前,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鄢陵縣人民政府組織召開了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邀請專家為鄢陵蠟梅產業把脈問診,共商發展之策。河南許昌市分管市領導及鄢陵的四大班子成員悉數到場。“梅花院士”陳俊愉先生專門發來賀信,并對鄢陵蠟梅產業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來自全國各大院校及蠟梅產業界的知名專家與鄢陵花木主管部門及花木企業代表近百人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發展適宜品種
“要發展鄢陵的特色蠟梅品種。”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趙天榜的發言首先直指問題的核心。趙天榜教授上世紀90年代初曾主編《中國蠟梅》,多次在鄢陵進行過品種資源調查研究,對于鄢陵蠟梅的品種情況了然于胸。“以前我見過不少好品種,但現在卻很難見到了。”趙天榜說,“要想長遠發展蠟梅產業,建立品種基因庫是必由之路。”
成都幸福梅林合作社總經理何向達從事蠟梅行業十幾年,他更是將“品種”上升到“產業發展關鍵”高度。他表示,各地氣候條件不一,適合鄢陵本地環境的品種就是最好的品種,種植這些品種能夠減少栽培設施的使用,降低成本。
“大花育種、花色育種、花期育種、抗寒育種是目前蠟梅品種的幾個育種方向。”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蠟梅分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青林則從科研前沿介紹了蠟梅的育種目標,以及雜交育種、航天育種等育種方法。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龍清近些年致力于蠟梅相關科研,他系統介紹了目前蠟梅野生資源的分別情況和最新研究熱點。
關于蠟梅品種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這一論題,當地政府部門給予了充分重視。中共鄢陵縣委書記張海濤表示,該縣將在名優花木園區開展蠟梅基因庫建設工程,要收集整理保護鄢陵各地的寶貴品種資源,同時深入全國各地蠟梅產區挖掘引進名優品種,通過幾年努力,建成全國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蠟梅生產、科研、示范基地。
豐富產品類型
鄢陵是我國花木重要產區,目前花木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有2400多個品種,花木產業已成為鄢陵縣的支柱產業和品牌產業。其中全縣蠟梅生產面積1.1萬畝,品種60多個,1000余萬株,但蠟梅盆景是主要產品,產品形態較為單一。專家表示,要想做強鄢陵蠟梅產業,豐富產品類型勢在必行,要在庭院用苗木、小型盆栽、切枝以及綜合利用方面下足功夫。
目前庭院綠化是市場的一個熱點,專家認為要抓住這個機遇發展喬木型蠟梅。發展蠟梅小盆栽,較古樁盆景價格便宜得多,能夠實現蠟梅產品的普及,讓普通百姓也能消費,對于產業做大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現在蠟梅樹樁的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發展蠟梅盆景不能局限于古樁,要發展實生苗作為盆景的材料。”何相達說。
對于發展蠟梅切花,鄢陵的一些企業非常感興趣。在論壇上,一些企業代表紛紛向專家提問,尋求好的蠟梅切枝品種和較為先進的技術。
蠟梅的香精提取以及藥用開發得到了與會人員的普遍關注。專家介紹,以蠟梅為原料的多款藥物已經上市,但目前國內香精提取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焦點問題是脫蠟環節還未能取得突破,同時香精提取生產線一經開工,需要的蠟梅花論噸計,對蠟梅種植企業的產能也提出了要求。
蠟梅文化帶動
目前鄢陵的蠟梅種植總面積不小,但生產卻非常零散,種植面積超過50畝的企業微乎其微。張海濤說,當地蠟梅生產目前仍處于初步階段,突出表現在標準化程度低、規模化生產少、產品附加值低,影響和制約了蠟梅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龍頭企業帶動,推進蠟梅文化建設,促進蠟梅文化旅游發展。
成都幸福梅林景區近些年在蠟梅產業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而且已經成為“國家鄉村旅游AAAA級景區”。論壇上,何相達介紹了成都幸福梅林景區蠟梅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趙天榜提出,可以進一步挖掘發展鄢陵盆景文化和技藝,創建鄢陵蠟梅盆景流派。
與會人員在鄢陵名優花木生態科技園區內看到,河南龍源世紀花木園已經種下了不少蠟梅大規格喬木、樁景;河南萬綠園林蘆薈工程有限公司的“萬綠蠟梅苑” 整地工作已經完成;鄢陵縣澤域生態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面積達80畝的蠟梅觀賞園在去年已經種下了6000余株蠟梅。大家認為這些企業在集中展示鄢陵的蠟梅品種的同時,還進行蠟梅生態的科學研究,融種植、栽培及文化觀光旅游為一體,能夠實現蠟梅產業、蠟梅文化的良性互動。(原標題:鄢陵縣人民政府組織首屆中國(鄢陵)蠟梅產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