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皇家絕響”落民間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有4000余年文明史,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云集,樂師趨之若鶩,因此,不禁有“詩都”之美譽,宮廷音樂也奏出了人間絕音,其中“十萬宮廷樂”最具仙樂神韻。
據記載,武則天即為后,朝拜嵩山。登山途中,武則天身心疲憊,坐下喘息,遂命眾樂師奏樂。武則天精神大振,一口氣登上了嵩山頂峰。回宮后,她將次樂欽定為《嵩樂調》,并拿出十萬兩白銀,組成了一支專門供她個人享樂的宮廷樂隊,可奏百余支曲子。文武大臣暗中稱這支樂隊為“十萬宮廷樂隊”。
后來,武則天駕崩,唐室衰微,“十萬宮廷樂隊”的樂師們紛紛歸隱洛陽白馬寺、汝州風穴寺,后又從寺廟傳入民間,在洛陽市龍門鎮田山村得以較好的保存。
田山村位于洛陽市西南10公里處,東臨武則天皇家花園,北望隋唐遺址,距龍門石窟僅有4公里,東靠歷史名鎮關林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后裔散居于此。
300多年前,天上村有個音樂愛好者到汝州風穴寺進香,偶然聽到和尚奏樂。他就懇求和尚傳藝。和尚念這位村民心誠志高,乖巧伶俐,便毫無保留地口教手傳。那就是“十萬宮廷樂”。
自此,“十萬宮廷樂”被這位村民發揚光大。他回到田山村后組織樂隊,龍門、關林廟會上演繹著一曲曲皇家雅樂。“昔日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龍門附近,這支樂隊又更替綿延了幾百年。
■ 數代樂師苦苦支撐
到了1946年,由于幾經戰亂,田山村真正懂得“十萬宮廷樂“的人,就剩盲人張銀河一人,他不識字,又無法營生,就常在阡陌溝壑間吹上一曲,笙、笛、管子等等樣樣得心應手。彼時,村上年輕人張自新剛剛中學畢業,也喜愛音樂。他懂得宮廷音樂的價值,就聯系村上的牛建永和張春青三個人一起向張銀河學了起來。幾年后,當他們能夠嫻熟地吹奏一些曲子時,全國已經解放。50年代初,當地政府發現田山村村民吹奏的樂曲很別致,多次調他們參加工農聯誼活動,但依然按民間文藝對待,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文革”中,全國上下“破四舊”,田山村“十萬宮廷樂隊”轉入“地下”活動,各種流傳下來的古樂器也分頭保管,曲譜深藏在村民們的心中。
1985年,賦閑在家,又欣逢盛世。他很想重建“十萬宮廷樂隊”,一來老有所樂,二來老有所為,使這筆文化遺產不至于失傳。他找到當時的負責人張紅寶和白居易第53代孫白貴。
接下來,三人找來“十萬宮廷樂隊”的老隊員,搜集古樂器,回憶曲譜,但一些曲譜已經淡忘。他們沒有灰心,就拿起樂器,一點一點試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隊員們的手一搭上樂器,往日爛熟與心的曲子便飄揚開來。畢竟是心記不如手熟啊。
重建的“十萬宮廷樂隊”再現了往日風采,但隊員們一直恪守著一條不成文的“行規”,不進行商業演出,不參婚喪嫁娶,只在一年一度的關林廟會朝拜關公時演奏。因為“十萬宮廷樂”是大雅,如果流俗就是對“圣樂”的玷污。
■ 古樂器均為“文物級”
宮廷樂隊是皇帝的娛樂工具,講威儀、圖盛世啊、尚奢華,“十萬宮廷樂隊”也是如此。如今,田山村的“十萬宮廷樂隊”已非昔比除幾件“文物級”的樂器外,其它配器皆為仿制。
在田山村“十萬宮廷樂隊”中,“珍品”當數管子、古笙和古笛。
管子是錫制,長18厘米,氣孔。吹管子的張彥強說,管子很金貴,也很嬌氣,管子上用發聲的“叫子”是用生在石頭上的蘆葦做成,要時時刻刻帶在身上,每天都要用臉上的汗水摩挲幾次,潤滑“叫子”,不然,不是吹不響,就是音質差。去年,外地一個宮廷宴樂隊到洛陽演奏時,要出巨資買他的管子,被他婉拒,他說:“全國也恐怕只有這一支真正的管子了。”張自新的古箏也有數百年的歷史,依然韻清聲圓,現在新制的笙均無法可比。除此之外,田山村尚有云板、碰鈴等“文物級”樂器。
古樂器可以仿制,但讓人憂心的是,一些樂曲的失傳已無法復原,雖然,田山村一直呵護著“十萬宮廷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今能演奏出的曲子只有《頌升平》、《翦翦花》、《青天歌》、《富貴不斷頭》等十八支曲子了。由于他們不懂樂理,依然采用的是古老的“工尺”記譜和口傳心授的方式,后人學習起來異常困難,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甚至失傳的危險。雖然,田山村現在的“十萬宮廷樂隊”有24人,但均年事已高,少輩人原學者不多,這讓隊員們常常憂心如焚。
子去年以來,田山村有一支“十萬宮廷樂隊”的消息不脛而走,引來央視和地方電視臺多次采風、報道,洛陽市洛龍區旅游局也給予了必要的資金扶持,但由于缺乏專家的挖掘整理,缺乏“包裝”,“十萬宮廷樂”依然深藏深閨無人識,只在節日慶典、旅游旺季來到之時,隨便拉出去奏上一曲,這種“游擊式”的演奏,多少讓田山村的“十萬宮廷樂”樂隊耿耿于懷。
■ 與納西古樂比伯仲
那么,“十萬宮廷樂”如何才能被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呢?我們或許能夠從納西古樂的繁榮得到一些啟示。
納西古樂是廣泛流傳于云南麗江納西族民間的古典音樂,起源于14實際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甚至唐、宋、元朝詩詞、曲牌音樂都奇跡般的融匯在納西古樂的旋律中,多元化的相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清純、空靈的韻味。令人驚奇的是,納西古樂與“十萬宮廷樂”有著很多相似的特點:曲目古老,樂器古老,演奏者也均為老人;納西古樂的老樂師們全部長衫、馬褂,像一群仙翁,長髯皓首,滿臉虔誠,“十萬宮廷樂”的演奏者也皆為村中長者,銀髯飄灑,演奏時著深藍色長袍、圓口布鞋。不同的是,納西古樂蒼魂,鼓、鈴、鑼、木魚撞擊,絲竹并奏,既有道教音樂的神秘感,又富昆曲神韻,大俗大雅,;而“十萬宮廷樂”節奏平緩,韻律悠揚,頗具“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皇家大雅之氣;納西古樂早在1995年便走出麗江,走向世界,轟動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日本等專家和參考團還專程來到麗江考察,并著有專著,麗江旅游業也因納西古樂繁榮起來,而“十萬宮廷樂”雖來自宮廷,卻茍延殘喘,靠數十位不懂樂理的老人苦苦守候,躺在深閨無人識。
納西古樂和“十萬宮廷樂”都是“古音樂活化石”,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那系古樂發展了,壯大了,而“十萬宮廷樂”尚未拂去歷史煙塵,是什么原因呢?一句話,就是有關部門是否真正重視。納西古樂之所以再次奏出絕響,一方面是當地政府舍得投資,善于“包裝”,另一方面,有一批“知音”音樂家甘為他人做媒衣。因此,不僅救活了古樂,也拉動了旅游經濟。在這一點上“十萬宮廷樂”似乎有比納西古樂更得天獨厚的條件:位于洛陽“皇城”根下,毗鄰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旅游資源豐富,如果從旅游的角度去設計開發,當然不會落于納西古樂之后。
可喜的是,去年河南省旅游局有關負責人看“十萬宮廷樂”樂隊演出后,當即與納西古樂進行了比較并囑咐洛陽市有關方面抓緊時間對“十萬宮廷樂”進行挖掘整理,洛陽市洛龍區旅游局也聘請專家對樂隊進行了考察,并組織人員,在對唐代宮廷禮樂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計劃在樂隊中加入編鐘、古琴等樂器,同時配以仿唐樂舞,力求使“十萬宮廷樂”的演奏形式和規模恢復原貌。
但是,2001年7月下旬,記者赴田山村采訪時,發現“十萬宮廷樂”樂隊境況依然不容樂觀。我們相信有關部門的一切計劃和愿望都是好的,關鍵看如何去落實。我們不希望看到,有關部門在需要“十萬宮廷樂”時,只拉出來裝裝門面;我們惟愿,有關部門應盡快實施搶救方案,老樂師多已進入暮年,是不我待!盡快拯救“十萬宮廷樂”,讓這“河洛一絕”再現“皇家絕響”之風采。(原標題:洛陽“十萬宮廷樂”瀕危狀況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