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時錘斫民脂,萬金不惜窮妖奇”。
賓陽中洞主尊佛
賓陽中洞高九米,進深和寬各十一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像為中心的五尊雕像。
釋迦牟尼結跏跌坐,兩足交結,足背置于左右股上,是佛像中修禪者的坐法,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八點四米。面部修長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佛在說法,叫作“說法印。”本尊座前蹲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后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征。釋迦牟尼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溫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放在覆蓮座上。
在賓陽洞諸像的后壁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唔斪龉ゑ仿⌒危醒氲窨讨匕甏笊徎嫵捎猩徎▽毶w,蓮花周轉是八個會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供養天人,也叫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稱“香音神”,是能奏樂、善飛舞、滿身得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臂喻品》所描繪的“諸天會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
洞中前壁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分別介紹佛教的典故和傳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賓陽南洞。是魏王李泰為他母發愿造像的洞窟。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多。主佛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形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模紋,胸部稍隆起。本尊兩側侍立弟子,其中左側是迦葉的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雙手合十,生動顯示了一個飽經風霜、嚴謹持重、深諳世故的形象。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具有北魏造像的遺風。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一百五十多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像龕多個。在窟頂雕刻著蓮花寶蓋,蓮花四周有兩個手捧果品的供養人和六個手持不同樂器的會樂天人。天衣當空,典雅飄逸這就是洞外《伊闕佛龕之碑》文中描寫的“寶花降祥,敞五云之色;天樂振響,奪萬籟之音”。
賓陽南洞雕像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是兩種風格過渡變革之中的形式。
賓陽中洞的北面,是賓陽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主佛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迦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左右兩側雕刻羅漢及脅侍菩薩,四壁散刻小龕佛像。洞內前壁南北浮雕二天王,造型威武有力。
賓陽洞外,北、西南三面崖壁上,是隋和唐代造像龕較為集中的地方,其中唐代佛龕居多。(原標題:中華瑰寶--洛陽龍門石窟掃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