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行走大運河:從衛河水源到通航主道 新鄉申遺占先機

2012/6/22 11:47:17 點擊數: 【字體:

 

    衛河之畔,看輝縣、衛輝如何得名,看百泉藥會如何從600年前穿越至今……

  除了流經輝縣、新鄉市區、衛輝的主河道構成大運河申遺“立即項目”,輝縣百泉河、百泉湖、衛源廟、新鄉縣合河石橋也毫無懸念躋身“后續項目”行列。

  從衛河水源到通航主道,新鄉占盡申遺先機。在推進申遺的過程中,衛河容顏必將更加嫵媚。

  沁水斷流,衛河之源在百泉

  穿越一個個太行褶皺,12月18日,記者來到輝縣市西北3公里外的百泉鎮,一秀峰翩然而起,就是蘇門山。

  山下銀光閃處百泉涌出,一段段傳奇在這里流淌。

  百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即開鑿,《詩經·衛風》篇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此泉。泉匯成池,池流成河,四季碧透,如詩如畫。

  由于大運河是隋煬帝下詔所開的,唐宋時人們又稱其為“御河”。元明時,沁水斷流,這一地區大運河水源主要靠百泉,它流經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時的衛國,所以人們稱其為衛河。

  衛河之源來自蘇門山下百泉成池化河,謂百泉河,入新鄉后叫大清河。這二河在新鄉縣合河鎮相匯,成為衛河主河道。

  在挖河第二年即隋大業五年,百泉北岸山建了“衛源廟”,廟有“清輝殿”,與后來的“輝縣”很有淵源。

  600年穿越,朱元璋“搭橋”

  洋人“參加”百泉藥會

  “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此贊譽說明了輝縣的獨特魅力,也讓明太祖朱元璋穿越歷史,和600多年后的“洋人”和藥材大會發生關聯。

  想當年,該是一個炎炎夏日。安徽鳳陽那個為溫飽犯愁、落寞乞討的“犀利哥朱”云游到蘇門山下,一場怪病讓他倒在泉邊不省人事。有一位仙風道骨的老翁隨手在山上抓了兩把草,用泉水熬后給朱元璋服下,居然藥到病除。

  為報救命之恩,弘揚“百泉藥”醫病神效,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于公元1375年專門下旨:大搞藥材大會。

  從此每年4月,全國藥商云集百泉,共參此會。“四月初一起,初十日止,四方輻輳、商賈云集,南北藥材具備。”讀清道光十五年《輝縣志》的記載,可窺當年一斑。會期人數最多時竟達10萬之眾,故而形成“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說。

  1980年,百泉藥交會躋身全國三大藥會之一。1990年,輝縣市投資3500萬元建成占地67000平方米的“百泉藥都”,可供數萬人同場交易。

  兩年后的百泉藥交會開始“走向世界”,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洋醫藥”首次參會,面對積淀深厚的藥材盛會,他們直伸大拇指:“OK,OK,了不起!”

  藥交會,成了輝縣市招商引資和走向世界的魅力名片。

  風云飲馬口,岳飛領兵來休整

  衛河上有輝縣,中間新鄉,往下流經衛輝市,幾個地方皆熠熠生輝,沾著運河的靈氣兒。輝縣離不開百泉,衛輝則是在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取“衛河生輝”之意得名。

  在輝縣與衛輝之間的新鄉縣合河鎮,就是大清河與小清河相匯之處。在此聆聽河水流淌,記者很難想象這里就是昔日大運河永濟渠段主河道的轉折點。

  合河古橋位于合河村北門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跨衛河之首。

  歷史上,合河橋從明至新中國成立前曾是豫北地區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橋的下游約15里分別有衛河碼頭及倉儲,是大運河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石橋為南北走向,橋長47米,寬6.5米,高6米,形體巨大,古樸壯觀,保存完整,為豫北地區少有的大型石拱橋。

  和古橋一樣,作為大運河中重要的歷史遺存和水運工程遺跡,飲馬口這個名字對新鄉人來說稱得上耳熟能詳,以此命名的村子、書店、郵局等比比皆是。

  飲馬口是運河上最大的碼頭之一。北宋末年,金兵南犯中原,30萬大軍來勢兇猛殺到新鄉,與岳飛的岳家軍展開拉鋸戰。

  13年抵抗彈指一揮間,民族英雄岳飛見這里河水清冽甘爽,經常和士兵到這里飲馬休整。當地居民為表達對民族英雄敬仰之情,給碼頭更名為“飲馬口”。

  “特殊藩王”朱翊镠,罵聲之中留“寶藏”

  新鄉市北郊15公里處鳳凰山南麓一座陵墓里,躺著一位明朝個性極強的特殊藩王。這就是潞簡王朱翊镠,明穆宗的四兒子。

  這朱老四真是牛氣了一輩子,即便死了,他的潞簡王墓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該市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說起朱翊镠的“壯舉”時連嘆:“震撼,真是太震撼了。”

  14歲完婚時,動用宮中黃金白銀、綾羅綢緞無數,嚴重超標。

  選擇去哪里“干革命”當藩王時,萬歷皇帝拿出衡州、衛輝兩塊最富庶的肥地讓他挑,嫌衡州遠,就定了衛輝。潞王府建造開始,預算為六十七萬七千八百兩白銀,又是嚴重超標。

  記者沿新鄉市區衛河公園往下,衛河橋上車水馬龍,河岸遠處都市樓群高聳,記者想起400多年前的明朝潞王來,他那八面威風的派頭和氣場實在是不同凡人。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朱翊镠剛剛22歲,很受皇帝恩寵。他從北京乘船沿衛河南下到衛輝府就藩時,為給皇室撐面子,一路上很排場,僅船夫就用了3萬余人,耗銀十余萬兩。

  到任后,朱翊镠“靠河吃河”,把衛輝府、懷慶府、彰德府等9府25縣的食鹽專賣權收之囊中,在衛輝建立大鹽倉,成為當時紅得發紫沒人敢惹的“第一官商太子黨”。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母親病逝,這位特殊藩王不久一病不起,隨母而去,僅活了46歲。

  生前風光無限,死后依然“榮光”。他的陵墓里,皇帝專用的東西龍飾在這里并不忌諱,地宮大門鑲嵌九九八十一顆門釘,盡享天子之尊。一旁藩王的老婆也夫貴妻榮,次妃墓也采用了皇后的“制式”。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衛水金波”呼之欲出

  “衛水金波”在明代已被列為新鄉八景之一。明正德年《新鄉縣志》里的“閑到原莊觀夏景,回看衛水涌金波”。閉上眼睛讓時光流轉,看河內清澈見底、魚群搖曳,紅花綠葉、波動成紋,水日交映、色如噴金,好一幅美輪美奐的絕妙畫面!

  清末民初,往來于新鄉、天津間的貨船達700余只,從天津將長蘆鹽、布匹、海產品等輸入,將當地的糧棉、油料、煤等輸出。物資的裝卸轉運分別由飲馬口、楊樹灣兩個碼頭集散。

  從事衛河漕運研究的張富民老先生說起“明清盛景”時雙目放光,當時,船只來往如梭,富豪人頭攢動,這一帶河岸上茶樓酒肆美女如云,客店招牌五花八門,不亞于宋朝時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即便是在上世紀60年代,新鄉依然是航運大動脈,航船發展到1700余只,年貨運量83.6萬噸,客運量6.87萬人次,曾出現過300匹馬力的中型火輪和300噸的大型柏木巨船。

  時間在上世紀50年代定格。自小衛河邊長大的李老漢告訴記者,當時衛河水能直接喝,魚蝦還多,直接洗菜、淘米,很衛生。

  “終因水源枯竭,致使成本逐年上升,1969年,新鄉地區停航,衛河航運成歷史佳話。”《新鄉市水利志》記載了停航的緣由。

  夢魘在上世紀80年代上演。工農業用水量劇增,水源枯竭,衛河變成了周圍污染企業的“排污溝”。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新鄉市開始重點對排入運河的污水進行治理,在河岸種花植樹,大力綠化,曾經的夢魘一步步淡去,遠去的風景一點點回來。

  2006年1月20日,隨著位于新鄉縣的合河閘的開啟,清清的石門河水流進新鄉衛河,徹底解決了環繞新鄉市區的衛河水源問題,基本實現了衛河水體變清。

  “如今,由于運作成本所限,石門河水并不能時時保證沖過來,‘衛水金波’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是一種美好期盼。”采訪中,該市一位曾在政府工作30多年的老干部告訴記者。

  今年7月,省文物局孫英民副局長在調研中表示,對于已實施治理的新鄉市區河段,應進一步挖掘大運河遺產內涵,突出大運河遺產特色,將河道治理與兩岸工業遺產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大運河遺產的歷史文化內容,為大運河申遺做出貢獻。

  清水城中流,兩岸皆錦繡。衛河容顏更嫵媚,正成為新鄉上下共同的心聲。(原標題:行走大運河:從衛河水源到通航主道 新鄉申遺占先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11-1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