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這個既無資源和區位優勢,又無雄厚工業基礎,且一度被邊緣化的國家級貧困縣,以其獨特的“固始現象”,一躍而成為河南5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吸引了上百家新聞媒體,近千名專家、學者、領導前來解讀固始。
今年以來,固始縣又結合當地實際,大力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創造性地提出了發展柳編、水暖器材、銀針、茶竹木加工、糧油加工和畜禽養殖等五大產業集群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到“十一五”末,五大產業集群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的宏偉目標。
近日,本報記者專程趕赴心儀已久的固始。
“做大做強以柳編產業為代表的五大集群產業,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民心工程。這對于提升固始工業化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7月20日上午,中共河南省信陽市市委常委、固始縣委書記郭永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此前一天的7月19日上午,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陳全國、副省長劉新民,深入固始縣檢查指導。在該縣柳編產業最集中的三河尖鄉,陳全國一行看到群眾家家戶戶都從事“不用油、不用電,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能賺50元,賺的都是老外錢”的柳編產業時,指示固始縣委、縣政府一定要發展壯大這一既富民又富財政,能為河南省出口創匯的產業。
作為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的聯系點,在2005年初,徐光春曾在兩個月內兩赴固始調研,指出“固始讓人看到了河南發展的希望”。
如今,當記者漫步在固始縣城,仰視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流連于縱橫交錯、熱鬧非凡的一條條商業大街,再瀏覽204(省道)工業長廊、城南工業區、民營工業城、香樟苑住宅小區、鳳凰新城、水云居小區,倘佯在川流不息的車和人的海洋中時,頓生“人在街中走,如在畫中游”之感。
富民強縣,“中國柳編之鄉”揚名世界
“早在2003年,固始縣就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柳編之鄉’,柳編作為我縣一項傳統特色產業、富民產業,是縣委、縣政府重點發展的五大集群產業之一。”固始縣委書記郭永昌告訴本報記者。
固始柳編產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以部分農戶生產巴斗、糞筐等農業用具為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及周邊縣、鄉。
千里淮水十八灣,留下萬頃淮河灘。三河尖鄉近2/5的面積系灘涂地,適宜柳條生長。
1972年固始開始生產面包籃,產品通過外貿渠道銷往國際市場。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下,勤勞智慧的三河尖人民因地制宜,開發柳條資源,發揮傳統工藝技能優勢,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和出口創匯工業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1987年,外貿體制改革后,萬正和、陶麗華等柳編能手建立了鄉辦的集體柳編廠,外銷品種由單一產品增加到5個,外銷渠道拓寬到河南、天津、北京三個進出口公司。
1995年,固始縣三河尖鄉政府成立了河南省翔宇柳制品總公司,同時,華豐、新興、順發、廣發等10多個較有規模的柳編廠家紛紛成立。
1997年,河南省翔宇柳制品總公司首次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當年,河南省正和工藝品集團公司宣告成立,注冊資金6800萬元。
2000年,河南省正和集團公司在美國紐約注冊了亞洲工藝品公司,在美國的洛杉磯、芝加哥、亞特蘭大、紐約等6大城市設立了長期固定的直銷中心12個。
2006年,全球最大的居家銷售集團——瑞典易家經過長達兩年的綜合考察,選定豐港鄉華豐公司為其在華東地區的產品代理商。
去年,河南省正和集團公司研發出柳陶工藝品,并申請了國家專利;華豐公司開始生產集柳木、鐵、藤等于一體的家居產品,柳編正由一代產品迅速向二代產品過渡,其前景非常廣闊。
截至目前,固始縣柳編生產企業發展到103家,其中15家企業擁有出口自營權,年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帶動沿淮河兩岸數萬群眾致富。
2006年,固始生產柳制工藝品4000萬套件,實現銷售收入40020萬元,出口創匯4800萬美元。
1999年,固始縣被河南省外貿廳、財政廳、農行、發改委評為“出口創匯基地100家”;2002年三河尖鄉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出口創匯先進鄉”;2003年,固始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柳編之鄉”。
堅持四個統一,打造柳編產業集群
由于受政策、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加上人們傳統種糧思想的影響,柳編產業存在著基地不大、龍頭不強、工藝不新、創匯不多的實際問題,難以實現大跨越、大發展。
2005年,固始縣委、縣政府出臺四項扶持政策,激發了柳編產業新的發展活力。
2007年,固始縣委提出工作重心下移,把工作重點由城市轉移到農村、由抓城建轉移到抓工業,確立了五大集群產業開發戰略,進一步為***柳編產業發展難題、推動柳編產業壯大升級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今年以來,固始縣提出打造柳編產業集群,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明確了專人負責。4月份還組織了領導小組成員和8個鄉鎮書記,專程赴山東考察學習。
同時,他們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柳編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培育龍頭、擴大基地、創新技術三大主題,打造品牌、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拉長鏈條、形成集群”的指導思想,重點抓柳條基地生產,擴大柳條生產面積,抓龍頭企業發展,帶動柳編生產集群化發展。并制訂了具體措施,設立了一整套田間生產、小組編織、協會管理、人員培訓、產品展銷等機制。
其四項扶持政策:
一是統一規劃。統一規劃出柳編工業園區、柳條交易大市場及柳編貿易城,聚集柳編企業,形成規模效益。柳編工業園區現已全面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達2000多萬元,建成后可實現產值3億元。
二是統一品牌。他們先后邀請中國外商投資協會、鄭州西亞斯學院等單位專家來鄉授課,提高企業的品牌意識。同時積極促使企業在廣交會上統一使用“三河尖工藝”品牌,提高知名度。
三是統一扶持政策。對所有柳編企業,實行相同的扶持政策,不偏不倚。
四是統一營銷。成立“柳編商會”和“編織品協會”兩大柳編企業發展組織,做到“統一經營,品牌共享,獨立核算,競爭有序”,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模式。
現在,固始縣的柳編產業集群,以三河尖和豐港兩個鄉為中心,有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生產能力3000萬套(件),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86個國家和地區。
投資4000萬元的三河尖柳編工業城建設項目正在建設當中,并統一全鄉10家大中企業,注冊了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柳制品工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統一經營、品牌共享、分散生產、獨立核算”的松散型柳編產業集團。
7月19日,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陳全國、副省長劉新民,在深入固始縣檢查指導工作時,對固始縣發展柳編產業集群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劉新民當即表態,省政府協調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固始柳編產業發展。
固始縣委、縣政府當天中午即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制定五項措施扶持柳編產業開發,增強沿淮河低洼地區抗災能力,一是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配套資金專項補貼柳編產業發展;二是協調正和、翔宇等10家龍頭企業向災民賒銷柳條,并優先收購其產品;三是縣信用聯社向災區群眾發放小額貸款,并簡化手續,直接到戶;四是實施“陽光工程”,為災區群眾每戶培養一個柳編熟練技工;五是加大跑項力度,爭取省商檢、外匯管理部門在固始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柳編產業出口創匯。
到“十一五”末,全縣要實現柳條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規模柳編廠家發展到120家以上,擁有出口經營自主權廠家30家以上,總產值突破10億元,出口創匯達1.2億美元。
水暖產業,崛起中國第三大器材城
素有“固始南關”之稱的郭陸灘鎮位于固始縣城以南18公里處,南連寧西鐵路固始火車站,北接312國道,204省道穿境而過,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是固始歷史重鎮之一。
近年來,郭陸灘鎮黨委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強鎮富民的主體來抓,大力實施“工業興鎮,商貿立鎮”戰略,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使一個大型的水暖工業集群——中原水暖器材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奇跡般地在郭陸灘鎮崛起。
郭陸灘鎮黨委書記曾志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水暖工業集群引進工程取得成功,還帶動了一大批有實力的本地老板也投資加盟。
2005年下半年,中原水暖器材城全面開工,主要生產高、中、低檔水暖潔具系列產品、手柄潔具系列、單雙把潔具系列、毛巾架潔具系列,產品涵蓋了商用、家用大部分水暖潔具領域,品種多達100余種。當年實現工業產值兩億元,安置就業勞力數千人,有8個省市人員在此務工。
目前,郭陸灘鎮生產的水暖潔具系列產品,已迅速打入了國內國際市場,銷往臺灣、廣東、福建、江蘇及東北三省、浙江、上海等省市,并出口東南亞、韓國、西歐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2006年,中原水暖器材城二、三期建設工程開工,占地200多畝,投資逾億元,入駐企業達76家,吸納40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此就業,年產值已達5億元。
以郭陸灘鎮、南大橋鄉為主要區域的水暖產業集群,是在固始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回歸工程”背景下催生的,開創了固始外出創業人士“打捆式”返鄉創業之先河。
目前兩個水暖城內設施齊全、配套完備。共完成投資11500萬元,入駐企業160余家。不久的將來,隨著三期建設工程的全部完工和韓國具備國際水準現代化的大型工業企業入駐,這里將成為繼溫州梅頭、廣東開平之后的中國第三大水暖器材生產基地。
鼎足而立,五大產業托起魅力固始
除了柳編和水暖這兩大產業集群外,固始縣還拓展了東部的醫用銀針產業集群,西部的糧油加工和畜禽養殖產業集群,南部的茶、竹、木加工產業集群。
1996年,外出務工青年孫開明回到張廣廟鄉,創辦了第一家銀針加工企業,憑著在外獲得的技術和市場信息,加工量越做越大,逐漸成就了東部的醫用銀針產業集群。銀針產業集群如今已形成了以張廣廟鄉為中心,輻射分水、泉河、石佛、柳樹等鄉鎮,200多家企業的加工格局,帶動了從業人員近萬人,年產半成品銀針8億支,占全國的80%。
孫開明向記者介紹說:“半成品只要經購貨方貼牌,就是成品,直接出口到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市場。”
在西部的糧食加工產業和畜禽養殖產業集群,2006年糧食深加工200萬噸,是整個信陽市糧食加工的40%,“順心蓮”大米、金絲燕掛面廠也創出了品牌,還有米糠做成油的豫申公司,科技含量之高、加工規模之大、鏈條之長,讓人驚嘆。
在固始縣南部,有以陳淋子鎮為中心的茶、竹、木加工產業集群。茶園面積達到7.1萬畝,年產值1億元,從業人員3000人。九華山竹木工業園2006年就實現產值2.6億元,大到出口美國、日本的高檔實木地板,小到利用竹木屑、樹皮等加工廢棄物生產的高檔佛香,將竹木業的鏈條進一步拉長,資源得到循環利用。
據記者了解,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固始的每個產業都有排行榜,對進入前十位的企業,政府給予重獎,并在項目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使各行業形成規模,形成互相競爭的局面。
“2007年,固始將全力打造經天緯地的集群產業、頂天立地的骨干企業和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固始縣委書記郭永昌告訴本報記者。
如今,這五大產業集群已經“修煉”成型,呈鼎立之勢,其規模和勢頭,足以擔當起“工業強縣”的重任。
他們制定的總體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全縣要培育五大集群企業400家,五大產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26%。
全縣糧油加工以年平均17%的增速發展,到2010年產值突破35億元。
畜牧業以年均11.1%的增速發展,到201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6.5%,肉類總產量達到22.1萬噸,畜牧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
茶園面積達到13萬畝,開采面積8萬畝,年產干茶300萬公斤,社會總收入3億元以上。
水暖器材企業發展到400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5家,總產值達到30億元。
銀針加工規模企業達到20家以上,年加工銀針20億支,占全國總量的八成以上,總產值1.5億元,解決就業人員3萬人。著重發展成品針加工,力爭把固始建成全國最大的成品針加工基地。
而固始縣重心下移策略的實施,對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啻于錦上添花。
重心工作下移,全力打造和諧固始
“近年來,固始的創新不是單兵突進,而是整體推進、全面開花。”郭永昌告訴本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固始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縣、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并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預計2007年,固始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0億元。為此,在信陽市委2007年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信陽市市委書記王鐵7次點名表揚固始。
“明年我們不再看城市了,只看鄉鎮。”縣委書記郭永昌告訴記者,“今年整體工作我們提出重心下移。”
重心下移,既是對中央建設新農村的呼應,更是從固始的發展實際出發做的決策。
作為區域經濟中心,固始自2004年強縣擴權之后,縣城已從2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50平方公里。同時,城市的“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也完成了目標,擁有了城市的靈魂。
與此同時,固始縣城的工業園區也基本滿員。過去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一家沒有,到2006年已經有8家,還培養了一批勢頭很好的工業企業,但由于土地所限,大的項目不再有地可用。
而在廣大農村,以鄉鎮經濟組成的經濟腹地,是縣域經濟區域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縣域經濟地域運動格局的底盤。這里有廣袤的土地,絕好的生態環境,發展中的產業基礎和100多萬農村人口,可謂潛力巨大。
在這種情形下,大量的精力就可以也必須用來解決農村問題,“解決農村問題靠什么?就是產業集群。依靠產業集群,以產業拉動鄉鎮和農民的發展。”郭永昌如是說。
近年來,固始農村主要產業雖有長足發展,企業賦稅不公等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有的企業年利潤高達數千萬元,卻只上繳兩萬多元的稅收。
在這種情況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產業集群的做大做強以及農、林、牧、漁全面開花上,通過稅收管理重心下移和項目資金支持下移,雙管其下,已是順勢而為之舉。
此前,固始縣城關鎮在稅收下移方面已經摸索出一條可行的辦法。作為最先進行屬地管理和稅收下移試點的鄉鎮,城關鎮自2005年初開始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入,基數上解,超收分成”,14個地方稅交由城關鎮征收,并按可比口徑調整后的加權平均數作為城關鎮地稅收入上解基數和分成數,超收部分五五分成,3年不變。結果,全鎮當年實現財政收入1932萬元,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2006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2739萬元,比2005年增收807萬元,增長41.7%,城關鎮由此跨入河南百強鄉鎮行列。
城關鎮試點的成功讓固始決策層興奮起來。2007年初,固始在全縣推行這一模式。
除了稅收下移,對重點產業集群、納稅大戶和龍頭企業將重點資金支持。同時創新扶持機制,對產業集群,在流資不足的問題上,政府和個人各出擔保金的一半,銀行即劃出5倍于擔保金的貸款,用這種方法解決融資問題。
風光無限固始縣,碧波萬頃生態園。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中國柳編之鄉”,固始有一個美麗的現在,必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原標題:走進“中國柳編之鄉”感受實力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