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南省信陽市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是中國著名的綠茶之鄉,出產品質上乘的“信陽毛尖茶”。
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以茶為生,“不可一日無茶”,在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日前,信陽“國際茶文化節”的舉辦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的愛茶人士關注中國茶文化。
關于信陽茶,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而義陽,就是現在的信陽。信陽知名的茶葉專家祝凱說:“信陽毛尖茶的生產歷史比較悠久,史前期文化已經有關于茶的傳說。信陽地區有一個固始縣,固始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就有茶,那是一個西漢時期的墓。可以說明在這個地方,飲茶歷史也比較久遠了,勞動人民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除了唐代的陸羽,還有很多文學名家都留下了關于茶的名句。比如宋代的蘇軾、蔡襄等等。蘇軾曾講過“淮南茶信陽第一”。茶葉專家祝凱認為,蘇軾對于信陽毛尖來講是不能不提的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蘇軾的這句話對信陽茶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信陽,不僅客人登門要以茶敬客,親朋好友之間的禮尚往來,也多以茶為禮,這成為信陽流傳了千百年的純樸習俗。祝凱認為:“茶文化能發展傳承至今,更多的是勞動人民的功勞。采茶對時間的要求非常高,早采一天是薄,晚采一天是糙,早一天和晚一天對于茶葉的質量來說是大不相同,也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當中不斷地總結茶葉的種植、采制這些文化,這些生產經驗。”
1915年2月,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受到了各國參展客商的盛情贊譽,并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1958年,信陽毛尖在中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1992年,信陽舉辦了首屆中國信陽茶葉節。此后,信陽茶葉節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8屆,這已經成為信陽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茶葉專家祝凱說:“最早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以后學習中國的文化,參加了浙江的徑山茶宴,(把學到的)帶回去,逐漸就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茶道也是起源于中國,但是人家的傳承比較好,薪火相傳一直到現在,代傳不衰,作為他們的文化名片之一了。”
中國歷史上儒家、道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流派都非常重視茶與文化的結合。儒家從茶性平和、高潔,引伸出和為貴的哲學命題,把飲茶和修身養性結合起來;道家重視茶的怡情養性功能,認為飲茶能輕身換骨,進而追求精神的永恒。民間人士則以茶為禮,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會習俗。茶藝,自然也成為愛茶人士享受品茶樂趣的一種重要途徑。
您剛剛聽到的是茶藝表演中的樂曲,古箏奏出的悠揚曲調中,身著旗袍的女子展示著精湛的茶藝,淡綠的茶葉在杯中逐漸綻放。這幅畫面如同茶文化一個生動的縮影。
在今年的綠茶博覽會上,記者看到了幾位兒童現場秀茶藝,邀參觀者品茶。她們的指導老師李衛宏女士說:“信陽毛尖茶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有些滯后,所以去年專門委派我們一部分年輕教師進北京學習,回來以后我們在學校里開展茶文化課。孩子們都很喜歡茶藝表演,他們都會背很多關于茶的古詩詞。”
王妍月小朋友今年9歲,讀小學四年級,她在博覽會上的茶藝表演吸引了很多參觀者駐足。說起茶藝的每一道步驟,王妍月說:“第一步叫觀形鑒色,第二步叫甘霖共賞,第三步叫南湖蒸騰,第四步是靜心備具,第五是流云拂月,第六是龍潭飛瀑,第七是龍入晶宮,第八個是旋香沁碧,第九個是滌盡凡塵,第十個是鑒香別韻,第十一個是有鳳來儀……”
茶給中國人帶來的更多享受是茶的沖泡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品茶論道的樂趣。這些帶著傳統文化烙印和歷史厚重感的名稱既展示了茶藝的考究和韻味,也傳遞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標題:河南信陽茶文化走向世界 傳遞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