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初夏時節(jié),第十一屆“網(wǎng)上看河南”網(wǎng)絡記者走近浩渺湖泊中的淮陽,探訪太昊陵。旖旎的湖光水色、大氣的陵墓陵廟,且不說北方城市有水則活,僅僅是太昊陵有仙則靈,就讓人感慨萬千留戀忘返。
河南省淮陽太昊陵位于縣城以北的蔡河邊,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它占地面積達875畝,是一片氣勢磅礴、規(guī)模雄偉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進入太昊陵“午朝門”兩邊各有兩個大字,聯(lián)起來讀便是“開天立極”。意思為:6500年前,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在此定都,創(chuàng)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與女媧氏“摶土造人”,繁衍了中華民族。
這道“太昊陵”大門的背面則大書著黎元洪題寫的“象天法地”4個字。
一路過去,只見道路兩邊掛滿了紅黃龍旗。黃旗上印著“水城淮陽,伏羲古都”,紅旗上印著:“太昊伏羲陵,天下第一陵”。
陵廟是以八卦之數(shù)理興建的,可謂中國帝王陵廟的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幾十座建筑物都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如果把大門層層打開,可從第一道門一直望到伏羲的墓冢,號稱“十門相照”。
“先天門”的城樓上掛著一塊“濫觴”匾。據(jù)說那是因為伏羲所創(chuàng)之卦為先天八卦,所以此門稱先天門。
太極門,因先天八卦中太極為原始混沌之氣,派生萬物之源,所以這道門位于陵廟的中心位置。
主殿前掛滿了“人文始祖”、“萬姓同根”、“羲皇故都”、“道天理地”等橫匾。殿堂內(nèi)坐著一尊伏羲金像。他赤祼著雙臂,雙手捧著一個八卦。
“太始門”的城樓很蒼老了。門楣上的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太始”指形成物質的初始狀態(tài)。城樓的墻腳下坐滿了來自各地的鄉(xiāng)民。
寢殿后便是伏羲陵了。那是一個下邊用條石砌成座基、上面長滿野草雜樹的大土堆。它高達20余米,周長150米,正中矗立著一個三門式瓦頂牌坊,里面嵌著一塊大石碑,刻著“太昊伏羲之墓”幾個字。不少香客在圍著土堆轉圈。墳前的長方形大香爐里插滿了大大小小的棒香。墳堆前濃煙滾滾,火光燭天。許多鄉(xiāng)民干脆就在地上焚香燒紙了。
該陵廟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歷代帝王曾51次親自來此祭奠。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shù)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guī)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內(nèi)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景區(qū)內(nèi)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tǒng)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qū),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岳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涌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圣伏羲,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游客人數(shù)日達數(shù)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shù)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原標題:探訪河南淮陽太昊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