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手工抄紙的技術含量要求極高。
“去年全省還有兩家手工造紙作坊,平頂山魯山縣有一家,當年6月拆了。現在只剩我一家,要是我不干了,手工紙坊在全省就絕了。”前日上午,新密市大隗鎮大路溝村黃保靈,一邊在作坊用箅子從水池中抄紙,一邊介紹,他低沉的聲音和無助的眼神中,包含著對這一民間工藝的深愛。“丟下吧,是祖上當做傳家寶傳下來的,繼續干吧,掙的錢養不了家!”
黃保靈的手工造紙作坊,位于村中央半山腰中, 一上一下兩套平房。上面的房內,擺著舊式柳筐、獨輪木推車和一大堆樹皮狀的東西。老黃說,那是構樹皮。鄭州周邊最堅韌的樹皮,用它制的漿生產出來的紙,非常有韌勁,一般都不會輕易爛掉。一側放著一臺安上不久的打漿機。“這是我的工藝流程中唯一現代化的東西,前年才剛安裝的,減輕了我大半勞動。如果按前年以前生產紙漿的辦法,那就累死人了。”
“上層主要是制漿,下層是撈紙。”黃把記者領到下邊的平房內。一大一小兩個池子,大池里滿是水,那是漿池,池上放著撈紙用的竹箅子。“這種撈紙的箅子,全是人工制作的,工藝與當年手工織布機上過線的箅子相同,在鄭州現在只有一位70歲的老太太會做,一旦她去世,就沒有人會做了。”黃拿著排列細致的箅子一邊介紹一邊長嘆。
“把漿倒入水池中,然后人站在小池中,拿著箅子,小心放在水里,后平行于水面,把漿平攤到箅子面上,向上抬起,水流走后,一層漿就成了紙,然后放置到一側的平臺上,一層一層疊加到300張左右,把它壓干,然后再一張一張揭開貼到墻上,十幾分鐘就干了,就成了。”
古老的獨輪車是他運輸紙張的主要工具。
每到一萬張他們就用繩子打成捆。
在紙漿池內,用箅子一撈,就是一張薄薄的紙張。
這些構樹皮就是用來做紙漿的,他和老伴是這個作坊僅有的兩名員工。
古老的計數器還在使用,這兩個扣子就是用來記住紙張的數量。
黃指著臺上刻有條紋的尺狀物。“這是造紙專用計數器,10個格兩個扣,每撈一次,黑扣動一格,10次白扣動一格,一次可計100張。”
老黃說,這種手工紙與機制紙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柔韌度強,吸水性強,是制作手工藝品的材料。他的貨以前常賣到河北等省。“價格高了沒人買,現在我家存了很多貨。”黃說著,用手指去擦厚厚的紙垛,長嘆不已。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科負責人汪松枝趕到黃家,他對這一工藝流程和工具調查后,贊賞不已,這正是國家在普查并加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密市文化局文化館石德軍館長介紹,黃保靈家的這個老造紙作坊,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相關的保護資金一直沒有到位。“我們也很著急,希望政府能把配套的項目保護資金盡快到位。”石說,“我們近期會把這一情況再向上報,否則,到老黃把這個作坊拆掉再去保護,那就晚了。” 【原標題:手工紙坊 紙上不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