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孤獨堅守 河南新密"非遺"手工造紙遭遇尷尬(2)

2013/8/16 11:51:25 點擊數: 【字體:




  近年來,經過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該項傳統技術在2009年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似乎讓瀕臨滅絕的手工造紙術,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然而,披上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衣的手工造紙術,至今仍難逃脫瀕臨滅絕的尷尬局面。

  造紙名鎮的嬗變

  汽車在寬闊的馬路上疾馳,在通往新密市大隗鎮的路兩旁,不時冒出一兩家造紙企業。氣派的廠區大門,整齊的車間向外來者訴說著這里的輝煌和曾經的歷史。

  大隗鎮在新密市,屬于一個典型的工業大鎮。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造紙,被當地人稱之為“白色經濟”。這與因“黑色經濟”煤炭資源而著稱的新密市形成了鮮明對比。

  被稱之為“黑色經濟”的煤炭資源,撬動了整個新密市的經濟快速發展。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白色經濟”手工造紙術卻成就了大隗鎮的特色經濟產業。

  20世紀90年代初期,新密市在大力挖掘“黑色經濟”煤炭資源的時候,大隗鎮卻興起了造紙熱。300余家大小企業400多條生產線,遍布整個大隗鎮的村村角落。熱鬧的發展局面,大隗鎮被外界譽為“中國造紙第一鎮”。

  日夜轟隆的機器聲,嘩嘩產出的紙張猶如印錢的機器,村民們自此踏上了致富之路。

  產出的紙張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國外一些客商也慕名前來采購。裝滿了紙張的大卡車排成隊,像老牛一樣喘著粗氣源源不斷地把產品運往外界。

  但是,由于當初的造紙技術落后,在追求經濟最大化同時,他們忽略了自己的生存環境。這種高耗能、高污染在嚴重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時候,大隗鎮醒了,大隗鎮人民的覺悟自此也開始了新的變化。他們痛下決心,絕不能讓自己的子孫后代深受污染之害。

  于是,大隗鎮刮起了一場環保風暴。恰巧,全國此時也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保風暴。借助全國刮起的環保風暴力量,大隗鎮痛下決心,關停、關閉、整合了一大批造紙企業。由原來的300多家,逐漸整合到現如今的23家,并且配備了現代化治污系統。

  以保護生存環境為目的的整改措施,使大隗鎮逐漸恢復了自然面貌。

  大隗鎮的嬗變,使它有了今天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繁瑣的手工造紙術

  雖然造紙企業減少了很多,但是大隗鎮的“中國造紙第一鎮”聲譽并未由此而減弱。因為,大隗鎮擁有著400余年的造紙歷史。

  大隗鎮的手工造紙術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當時劉秀的大司徒侯跋從蔡倫處學得此技藝后,傳給了新密市大隗鎮的侯姓后人。

  侯姓后人逐漸把這種傳統的手工造紙術廣泛傳播,伴隨著時光的流失,當地人們漸漸學會了這種古老的傳統技術,并且以此為謀生的手段。

  手工造紙看似簡單,其實它所蘊含的技術也相當多,不但工序復雜,而且勞動強度非常大。

  傳統的手工造紙,需要先把一種叫構樹的喬木皮剝下,然后用堿水浸泡;再用籠蒸后,用石碾碾碎;再用刀切成碎末浸泡成漿;然后用竹制的紙篦在紙漿中均勻撈出叫操紙。這種撈出的紙漿疊成紙餅,然后對紙餅的水紙揭開,貼在墻上叫掃紙晾干揭下,這種手工制作的紙韌性特別好,拉力特別強,俗稱棉紙。

  如果按照蔡倫發明的那一套造紙工序,光是造紙漿,就有采料、曬料、煮、蒸、拌灰、搗漿……至少60道工序。現在,這些手工造紙工匠買來印刷廠的紙品邊角料,然后由打漿機打成漿,省掉了這些步驟。雖然能夠省下一些步驟,可是僅撈紙、壓紙、濕紙、貼紙這些工序做起來依然繁雜。

  然而,發展到今天的手工造紙雖然減少了一些步驟,可是對此項技術能夠熟練掌握的人是少之又少。

  一個人的孤獨堅守

  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手工造紙術,如今伴隨著現代化工業的推進和蓬勃發展,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術僅有一個名叫黃保靈的人在孤獨地堅守著。

  黃保靈是大隗鎮大路溝村人,今年48歲的他不善言詞。但談起手工造紙的話題時興奮不已,言語滔滔不絕,一道道復雜的工序早已刻在了他的心里。

  據黃保靈講,手工造紙技術是屬于他們的祖傳手藝,傳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五代了。他19歲被父親送到山西太原當兵,復員回來后開始跟著父親干手工造紙,一直干到現在,至今已經干了27年。

  黃保靈感慨地對記者說:“20年前,村里像我這樣的手工造紙作坊大約有六七十家。目前,大隗鎮造紙廠有20多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只有我一家還在沿襲著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技藝。”

  隨后,他把記者引到他的手工造紙作坊中,讓記者看看是如何造出紙的。在一個路邊的小屋子里,昏暗的光線下,一些原始的傳統工具整齊地擺放著。他系上塑料圍裙,跳下齊腰深的“腳坑”里,用一竹制的器物在一個大水坑里撈紙漿,他手腕一抖,竹制的器物上便沾了一層米色的紙漿,控一下水后,他把竹制的器物往下一扣,一小張麻紙就成形了。黃保靈說,這道工序叫抄紙,也叫撈紙。面前的水坑,叫“陷坑”,坑底排列了一層竹子,下面壓著的就是紙漿。用一邊的木桿搗搗下面的竹子,紙漿就會從下面冒出來,他再用另一根木桿攪一攪,就可讓陷坑里的紙漿變得均勻。

  黃保靈說:“撈紙全憑經驗和手感,一張紙的厚薄和均勻,全看撈紙人的技術,竹器伸得過深,上面的紙漿就太多,‘撈’出的紙張就厚,入水太淺紙張又太薄。撈紙時用力不勻,竹器上沾的紙漿就不均勻,‘撈’出的紙會厚薄不均。”

  撈出的濕紙平攤在木板上后,下一步工序是壓紙。黃保靈把濕紙一張張放到陷坑里,堆到半尺多厚時,他就會用一塊木板壓在上面,再往木板上面壓幾塊石頭,這個工序就是為濕紙去水,時間一兩個小時。壓過的紙還是密密實實地粘在一起,還得往下面“飲水”,然后紙張才會一張一張揭開,又一張一張地貼在墻上風干。

  嫻熟的技術,讓記者看得入迷。當談到經濟收入時,黃保靈苦笑下說:“如果純粹干這,我連家都養不起。這活勞動強度大,又臟又累。從早上6時一直忙到下午6時,除去吃飯、上廁所,一天最多只能造700張紙,站的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一天只能收入十幾塊錢,一般人可吃不了這份苦!歲數大的,都早已不干了,比我年齡小的都沒人愿意學。很多人都笑我傻,同樣造紙賺錢,為啥不裝個造紙機?其實,我也曾經想過搞機器造紙,可是我到現在還不想放棄這個作坊,就是不想讓這項上千年的歷史工藝白白失去。”

  “非遺”背后的尷尬

  2009年6月份,這是黃保靈記憶最深刻的日子。傳承了千年的手工造紙技術,終于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預示著,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術面對瀕臨滅絕有了一道很好的保護屏障。

  然而,讓黃保靈深感意外的是,雖然獲得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至今的保護和傳承依然是個問題。

  村上的人,早已對此不聞不問。就連自己的妻子也反對自己繼續干下去,為此,黃保靈夫妻兩個沒少生氣。

  黃保靈想讓自己的大兒子能夠跟著自己學習,把這門手藝繼承下來。可是,兒子卻考上大學,遠離家門在外平時回來很少,也沒時間學。又加上妻子的強烈反對,這讓黃保靈深感孤獨。

  黃保靈很多次也曾痛下決心,不再碰這項技術了。可是,每次他都戰勝不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斗爭的最終往往以失敗告吹。他總是覺得,如果這門手藝在他手中消失了,他便成了罪人。這畢竟是流傳了千年的手藝,白白流失了實在是太可惜了,自己會有種深深的負罪感。

  對于黃保靈的這種頑強堅持,新密市文化館原館長李宗寅深表感動。他說:“現在以經濟為目的的今天,一個人能夠堅守這么多年,實在是不容易啊。”也正是在李宗寅的鼓勵和支持下,黃保靈一直在默默地堅守著這門工藝,堅守著自己的心靈家園。

  在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李宗寅和文化館的同事們不辭勞累來回奔波,經歷了種種困難才取得了這個成果。

  對于現在的傳承問題,新密市文化館副館長石德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新密市目前已經申請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多項,但是都面臨著同樣的尷尬和困惑,那就是傳承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大問題,也是最突出的一個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需要資金。沒資金的支持,傳承很難繼續下去。2008年,新密市超化寺吹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被確定為國家級傳承人,國家給了3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才得以繼續下去。而手工造紙技術要想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下去,下步只好努力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到項目資金支持,這樣才能解決所面臨的尷尬困境。”

  采訪結束時,黃保靈對記者說:“無論用哪種辦法,只要能夠把這門工藝繼續傳承下去就好。我的心愿是:最好是在旅游景點內,作為一個參觀項目對游人開放,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記者 李明德 實習生 李 青 文/圖)   【原標題: 孤獨堅守 河南新密"非遺"手工造紙遭遇尷尬】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0-04-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