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淵源最為久遠的一種樂器,古琴有3000年以上歷史;然而,幾年前省內會彈古琴的尚不足10人……作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制作技藝”的傳承人,李一帆通過古琴的制作、演奏,唯愿“此音不絕有傳人”。昨日,記者慕名采訪了鄭州古琴協會會長李一帆。
上午10時許,黃河博物館后院內,清悅的琴音穿透森郁的松柏,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李一帆的工作室就在這兒。端坐琴前,李一帆輕撫慢挑,將古琴或清越或綿長地盡情展現,琴音泠泠,聽者深陷其韻不能自拔。彈奏間隙,李一帆和記者聊了起來:河南如今會彈古琴的不過200余人,會做琴的屈指可數,兩者兼精的在鄭州僅李一帆一人。
談起與古琴的淵源,李一帆打開了話匣子:9年前,李一帆還在省博物院擔任古琴演奏員,癡迷古琴的他跑遍鄭州大小書店,還先后到天津、西安等地拜師學藝。當時他工資也就400多元,而在北京聽一堂課就得200多元,餓了就在路邊啃饅頭……
李一帆說,歷史上彈琴之人往往自己斫琴。記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墻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古琴,這都是他精心制作的。“做琴不光是個體力活,一把琴做下來得兩年時間,比學琴更考驗耐心。”據介紹,做琴最好的材料是有年頭的桐木、杉木,可遇不可求,為此,他經常奔波于舊貨市場以求良材。如今,李一帆已斫琴百張,在省內外頗有名氣。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古琴為人類非物質遺產;2008年,“古琴制作”被我市列進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今年4月份,李一帆和省會古琴愛好者成立了古琴協會,教市民學彈古琴,不僅如此,他還多方聯系,讓古琴藝術走進中小學校,義務為孩子們演奏、輔導,傳播古琴藝術。
“唯愿‘此音不絕有傳人’。”這正是李一帆的心愿。(鄭州日報記者 鄭 磊 文/圖 )【原標題:訪鄭州古琴協會會長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