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悼師說
據馬街廣嚴寺火神廟殘碑推想,會因廟起,緣源于元延祐年間,距今有六百七十余年。據傳,當時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卒于正月十三這天,他的徒弟們都來悼念他,為他獻技獻藝。這樣年復一年,相沿成習。
二、穰災說
夏禹王治水時,有一助手叫瘀伯,因治水有功,受禹王賜姓封地。伯筑“火臺”,教百姓取火種引火,后人尊為火神。當時馬街村東應水河常年泛濫成災,據說是因黑龍潭中有妖魔作怪,為鎮妖邪,馬街人就在應水河畔,修建火神廟敬奉閼伯,以求除惡消災。正月初七是火神生日,朝拜時人山人海,廟會因此而起,說書藝人也來助興。
三、歌德說
傳說早年馬街有個姓張的賢士,平日愛扶琴吟唱,廣交天下藝人。因帶領村民治理應河,積勞成疾,于正月十三日謝世,村民為紀念張公,定于每年正月十三日為張公寫書紀念,張公的各地藝友,也被張公之舉所感,而群集于此,說書獻藝,相傳至今。
四、還愿說
很早以前,馬街有一大戶人家,一時間家中不斷出事。無奈只好燒香許愿,求助神靈保祐,定于每年正月十三寫書還愿,并對愿意來此獻藝的說書藝人,務必給熱情款待,提供食宿方便,久而久之,相沿成會。
五、會藝說
相傳春秋時代,應國大夫張公(名舒),一生喜歡彈唱,且技藝超群,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張公不幸于某年正月十三離世,友人為紀念張公,于每年忌日,群聚馬街以曲會友切磋技藝,年復一年,延續至今。
六、除惡說
馬街有個張百泉,行善好舍人稱贊。他的藝兄黃龍晏,大戰惡魔胡蛟纏,除惡揚善治應水,造福后代美名傳。正月十三他辭世,黎庶童叟心不安,為記恩澤起書會,萬古千秋代代傳。
七、祭祖說
早年馬街有個大鼓書老藝人,收了很多徒弟,某年正月十三仙逝,弟子們為他送葬,圍成一圈演唱,過了一周遇周年忌日,弟子們又來祭祀他,聚在一起演唱,之后,每年這一天,弟子又帶弟子來,子子孫孫往下傳,一代代形成祭祖習俗。
八、祈雨說
很早很早以前,馬街一帶干旱無雨,當地民眾都到火神廟祈雨,因請不起大戲,就請來遠近的說書棚班,年年祈雨,年年熱鬧,馬街書會由此應運而生。
九、度荒說
農歷正月十三,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冬好過春難捱,民間藝人為了打饑荒,就聚而成會,以便讓周圍村莊寫走,巧度饑荒。
十、皇恩說
東漢中興前夕,昆陽(今葉縣)之戰期間,王莽攆劉秀至此,漢軍得以搶渡應水,轉敗為勝。光武帝(劉秀)即位后,宴謝群臣,論功行賞。為嘉獎戰難時鄉民藝人相助之舉,降旨免去馬街一帶三年皇糧,欽賜“三皇社”一面御牌,將應水此段賜名為“馬渡河”,將皇王遇難時投宿歇過腳的店鋪賜名為“馬渡店”,對漢軍屯兵的村寨賜名為“馬渡寨”。自此,以救駕之日為會期,年年起會,感念皇恩。從此,延續至今。
搶救馬街書會刻不容緩
馬街書會影響越來越大,這是文化的魅力。可政府和有關部門真的忙得連幫這些老藝人準備一碗熱湯、一個熱饅頭的時間也沒有?真的忙得對會場上越來越多的商業宣傳視而不見?
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借助現代元素的推動,有商業宣傳倒也無可厚非,但為什么不能有序管理起來?比如劃定區域、限定宣傳方式。
那不應該是對民間藝術、對老藝人最起碼的尊重嗎?
老藝人們誠心而來,傾心演出,他們對演出環境的建議不是在挑刺,他們對一碗湯、一個熱饅頭的要求也不是在找茬,而是一種最基本的需求。
撐起馬街書會的,是這些不計報酬的老藝人,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也是這些老藝人,搶救性保護馬街書會已經刻不容緩。【原標題:馬街書會 國家級非遺 700年馬街書會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