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木版年畫起源于唐代初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及民國初年。相傳,湯陰縣東高韓村的韓姓人家,唐初時在京城經商,聞知太宗將尉遲恭、秦瓊畫像貼于寢宮門前以驅邪祟,國人皆以效仿。認為此乃商機,于是急忙趕回湯陰家中,親刻木版印制花祃(音mà)投于市,使作坊日益強大,興盛達數百年之久。明永樂初年,秦姓人家奉詔從山西遷徙于此,韓氏作坊字號為“萬興”、“君盛”、“同盛永”,代代相傳,于今傳至十八、十九、二十世。秦氏家族接手花祃產業之后,誠信經營,精益求精,使花祃作品遠銷黃河以北的山東、山西、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大片地區。清代和民國年間,其木版存量每個作坊都在5 間房子方可盛下,他們不僅在浚縣紙坊街設專業店鋪經營,還經常以“版股”身份出動4-5 輛馬車,拉上木版,應邀到山東荷澤、濟寧、聊城地區和豫北內黃、滑縣、南樂、清豐、濮陽、安陽等地,與當地富豪合股印銷,從而使“萬興”作坊的名氣久盛不衰。傳承至今的有秦守金、秦玉河、秦家身、王玉平、秦嶺5 戶家庭作坊。
湯陰木版年畫,以神像為主,門神最早,其中有全神、田神、禹王、玉皇、王母、老君、壽星、圣人、山門、門神、灶君、財神、佛爺、觀音、魯班、鐘馗、五子登科、井神、倉神、等一百多種,五百多個形象。其中灶君分大灶、雙人灶、南天門灶、歷斗灶、中灶等,財神分生寶財、歪把財、中財等。
湯陰木版年畫刀法雄渾、樸實,雕刻以陽刻為主,兼用陰刻,平整密集,少有空白,構圖飽滿,層次分明;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形象夸張,頭大身小;線條粗獷,搭配有序不留空白的特點,成為豫北獨立的版畫系統。在文化價值上,首先湯陰木版年畫是農耕社會的縮影,其田神、倉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人們對豐年的祈盼,對于研究我國農耕社會的生產發展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價值。其次,湯陰木版年畫具有寬泛的包容性,融匯了儒、佛、道三教中的神祗,讓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其三,弘揚大善互愛的優秀傳統,其倉頡、禹王、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魯班、關羽、尉遲恭、秦瓊等神像,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強烈反映出古代人們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對于研究我國古代人們思想理念和民間信仰有著重要價值。【原標題:湯陰木版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