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皮舞:獨特的民間舞蹈
2013/8/29 10:34:0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3月6日,記者剛走近獲嘉縣政府前的廣場邊,就見一名60歲左右的老人正手執(zhí)一條六七米長的巨鞭有力地揮舞,引得行人紛紛停下觀看,有些人甚至好奇地走上前去拿著長鞭揮舞幾下。獲嘉縣文化館館長周明輝告訴記者,這就是1983年被確定為全國獨有的民間舞蹈形式——馬皮舞。
馬皮舞,又稱神馬皮,是古時殺馬祭天時舉行儀式時的一種舞蹈活動形式,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它“武舞相融,武舞兼?zhèn)?rdquo;,集民間武術、宗教舞蹈和民間宗教信仰于一體,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宗教氣息,以及明顯的藝術特色和重要文化價值。
馬皮舞發(fā)源于獲嘉縣杜官灘村,該村歷史上位于黃泛區(qū),灘曠人稀。貧苦的生活與特定的環(huán)境,培育出村民的豪放性格。該地民眾自明代初年就喜武術,善拳腳,有“家家練拳,戶戶刀劍”的說法。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豫北地區(qū)旱、蝗并生,為討活命,該村杜氏族人中有少部分善武者淪作響馬,禍害百姓。面對這種局面,杜氏長者采取宗教信仰的手段,舉行儀式,殺馬祭天,將馬皮擰成巨鞭,請?zhí)焐裣路矆?zhí)鞭收復響馬,共享太平,為馬皮舞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獲嘉馬皮舞第21代代表性傳承人杜生忠介紹說,馬皮舞一向宣揚重義向善、扶正驅邪、團結和睦、共享太平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備受推崇,對當今建立和諧社會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杜官灘村至今仍流傳的“馬皮退狗頭”的故事,就是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相傳民國時期的一天夜晚,獲嘉縣土匪頭子岳狗頭率人到杜官灘村搶掠大戶杜殿登,發(fā)現杜殿登的馬房大院里正在排練馬皮舞。岳狗頭被馬皮舞中的正義思想所感化,在佩服表演者的武功之余,當即表明身份,退兵回營,發(fā)誓做關公、岳飛,義對百姓,殺寇報國。
杜生忠說,馬皮舞以“釘馬祭天,皮革制鞭,武舞兼?zhèn)?rdquo;為特點,表演時,主要人物“王爺(指古代宗教中通神的人)手執(zhí)山麻大鞭或春秋大刀居中指揮,另有8人或16人扮馬作舞。扮馬者即為“響馬”,其身背“將架”,架上綴有銅鈴,隨同舞步作響代替音樂伴奏。架上彩繪關羽、張飛、趙云、岳飛等畫像,形成“架下響馬,架上英雄”的顯明對照。表演主角王爺必須有一定的武術功底,將揮動20公斤重的山麻大鞭舞到指哪兒打哪兒,扮馬者根據鞭向變換隊形,在跑動的基礎上填入“拜將花”、“掏股花”、“二龍戲珠”、“互親互敬”、“團團圓圓走和睦”等步法和手勢。
據介紹,馬皮舞的主要道具就是山麻大鞭,長7米余,外編山麻,內包長約3米的棕繩,呈龍形,鞭重約7公斤至20公斤左右。舊日的大鞭是用祭天的馬皮制成,在殺馬祭天時,將馬皮撕縷制鞭。后來為演出方便,民國期間將馬皮大鞭改為質量相對較輕的山麻大鞭。
近年來,由于馬皮舞不同于一般的民間舞蹈,比較難學,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高,馬皮舞也逐漸處于瀕危境地。比如,杜官灘村的李清巨,是一名被人稱道的“王爺”扮演者,已于1996年去世,藝無傳人;另一名“王爺”扮演者杜本烈,也于2002年去世,其繼承者杜生忠,為了生計,白天在縣里工廠上班,夜晚騎車回村組織人員傳授技藝;小張卜村的“王爺”扮演者田鴻亮,年逾八旬,藝無傳人……
今年62歲的杜生忠,18歲時就開始參加馬皮舞的表演。數十年來,眼看馬皮舞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愈來愈不景氣,杜生忠謹遵祖父杜本烈無論如何不能讓馬皮舞失傳的遺言,克服重重困難,為馬皮舞的延續(xù)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留下更多的珍貴資料,獲嘉縣文化館已為馬皮舞進行了攝像制盤,建立了專題檔案,并在起源地杜官灘村建立“馬皮舞保護展覽館”和馬皮舞集中培訓基地。下一步,杜生忠想和當地武術協(xié)會取得聯(lián)系,爭取組建一支能掌握馬皮舞技藝的固定隊伍,力爭將這項絕技傳承下去,并讓更多的人了解杜氏家族“團結和睦,共享太平”的祖訓。
“隨著城市文化藝術種類增多,馬皮舞的觀眾群體日漸萎縮。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就是跟我練的一些徒弟也只是學了表面的簡單東西,弄不清其中的很多奧秘。再說,以前馬皮舞非常神秘,族里規(guī)定不能外傳。可現在,我眼睜睜看著它就要丟了,拜托你們幫我宣傳一下,無論是哪兒的人,只要他愿意學,我就愿意免費把全套技藝傳給他。”采訪結束時,杜生忠拉著記者的手,凝重的神情里滿是急切的托付。【原標題:馬皮舞:獨特的民間舞蹈】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新鄉(xiāng)網 2012-03-09 作者: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