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 稀世銅人在亂世中神秘消失
2013/8/21 15:43: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世界上,大凡學習針灸的,無人不曉針灸銅人。古代針灸大夫上崗,必須通過“針灸銅人”的考驗才行,如果扎對穴位,銅人上會有水銀流出。這種神奇的銅人是如何造成的?古人又是如何學習針灸的?他們要經過什么樣的考試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針灸大夫呢?歷史在改朝換代,這一稀世珍寶又流落何方?
摔一跤,竟摸到了針灸門道
春秋戰國時期,虢國太子突然患上“尸厥”,危在旦夕。神醫扁鵲被緊急應詔入宮,只見扁鵲不慌不忙,用針刺、艾條熏灼太子身體的經絡穴位,經過一番搶救,太子居然又活了過來。神醫扁鵲在兩千多年前,就給人們留下針灸治病救人的傳奇。
在傳統中醫的世界中,人的軀體就像我們生活的大地,有山巒溝壑,有江河湖泊。經絡,像是一個無形的神秘網絡,連接著五臟六腑。在特定的位置開啟閥門,神秘河網就開始發揮神奇的作用——驅除病痛。開啟閥門的鑰匙,就是針灸。兩漢時期,一些針灸高手已經載入史冊,考古學家甚至在四川綿陽漢墓中發現了一個黑漆小木人,上面用紅漆繪出針灸經脈循行路線,遍布全身,被視為中國已知最古老的針灸經脈教學模具。
不過,要說誰是針灸的老祖宗,誰最先想到用針灸來治病的,這恐怕有點難。金陵“神針王”王寧生說,早在石器時代,先祖們已漸漸通曉了這個奧秘。新石器時期,人們在勞動的時候,一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也許是膝蓋或者是身體的其他部位碰到了一些尖尖的石頭,他突然發現,這一碰,身上的一些病狀居然緩解了。漸漸的,老祖先們發現,尖尖的石頭可以治病,只要用石頭尖對準一些穴位,就可以祛病。這讓他們驚喜無比!
“最早用來針灸的‘針’,是石頭做的,有一個尖頭,叫砭石。”王寧生說,后來又發展成了骨針,西漢時期,已經可以用不同的金屬材料去制針了。于是,針灸出現了,流行了。但大夫們是怎么學習針灸的呢?古人的針灸教材是什么樣子?
針不能亂扎,必須遵循人體正確的經穴規范才能針到病除。在北宋以前,針灸醫學者主要依照的是《黃帝明堂經》,《黃帝明堂經》是我國現知最早的一種針灸專著,它不僅告訴學醫者人體身上的精確穴位,也標明了用針時的深淺尺度。但,唐朝末年,戰火紛飛,這本被針灸大夫視為寶典的醫書卻因戰亂下落不明,這使得針灸大夫突然失去了針灸的標準。
誤診太多,宋仁宗下令造針灸銅人
沒有了《黃帝名堂經》這個針灸寶典,在針道盛行的宋代,針灸大夫們就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自己對針灸醫學書籍的理解給病人看病扎針,這時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大量的誤診病例。
怎么辦?宋仁宗趙禎接到大臣關于針灸誤診的奏折,非常頭疼。最終,宋仁宗意識到只有制定一個新的針灸經穴的國家標準,才能杜絕誤診的發生。1023年,宋仁宗頒布詔令對針灸醫學專著重新進行校對整理,因為是醫學方面的事情,宋仁宗命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著手負責此事。
由誰來負責這項重要的編著工作呢?宋仁宗把重振針灸學的重任交給了宋代著名的醫學家王惟一。公元1026年,王惟一開始組織校訂古代針灸學的著作。不久,他就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準——《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書中,王惟一講述了經絡和部位相結合的腧位排列方法,既使人了解了經絡系統,又便于針灸學者的臨床取穴。
“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執封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宋仁宗認為光有醫書不夠,還應該有實驗道具,于是下令醫官院“創鑄銅人為式”。為何令醫官院負責鑄造針灸銅人,而不是令工部來完成呢?專家說,所有學術有專攻,工部雖然負責工程建造,但對醫學并不精通,而且此前針灸標準的事情都由王惟一負責,由王惟一來做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王惟一經過精心設計后,組織全國能工巧匠進行鑄造,1027年,兩尊針灸銅人鑄成了。針灸銅人鑄成時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這兩尊銅人又被稱為宋天圣針灸銅人。天圣針灸銅人鑄成后,被北宋朝廷視為國寶,周邊國家也將天圣針灸銅人視為奇異之物。
針灸銅人的原型是一個青年男子,身高1.73米左右,其一直保持立正的姿勢,兩手平伸,掌心向前。被鑄成前后兩部分,利用特制的插頭可以進行拆卸組合,體現了當時高水平的人體美學和鑄造工藝。銅人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
最神奇的是,銅人的身體里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這些體內的臟腑器官被工匠們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針灸銅人不僅應用于針灸學,同時也可用于解剖教學,這比西方的解剖醫學早了近八百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按照針灸圖經上的穴位說明才能“讀懂”針灸銅人,為了將針灸圖經長久地保存,王惟一命人將針灸圖經刻在十幾塊巨大的石碑上。
考試道具,“針入汞出”的秘密
“針灸銅人鑄成后,第一尊放在宋朝的醫官院,用于學醫者觀摩練習;第二尊被放置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的仁濟殿。針灸銅人在大相國寺陳列了近百年,與大相國寺的宏偉建筑相呼應,當時被稱為汴京八景之一‘資圣熏風’。”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專家萬俐說。
說到天圣針灸銅人最神奇的功用,還在于它是醫學考試的道具,學醫者只有在針灸銅人上考試過關,才有資格結業,拿到上崗證書。針灸銅人作為考試道具,前后使用了一百年。
古人是如何利用銅人考試的呢?王寧生說,古書上記載,針灸銅人考試應該是諸多考試項目中的一項,不論是宮廷御醫還是民間醫生,都要考這個項目。古人又是如何考試的呢?“這個說法不太一樣。有的史書記載,考試的時候,會有專人在銅人上涂滿黃蠟,黃蠟封住了各個穴位,讓考生看不見具體的穴位,只有靠平時的功底扎針,一針下去,如果穴位扎準了,就會針入汞出,也就是銅人身體內的水銀會流出來,扎錯了,就不會有汞流出。”
那么傳說中的“針入汞出”,是不是真的?針灸銅人真有如此神奇?對于“針入汞出”的說法,學術界至今還有爭論,有專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真的。王寧生就贊同“針入汞出”的說法,他說,考試之前,在銅人里灌入滿滿的水銀,考生用的針比較粗,一針扎進去,如果穴位準確,力道足夠,在壓力的作用下,水銀確實會流出來,但并不多,應該是流出一點點就止住了。不然讓考生碰到,那是有毒的。
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專家萬俐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確切地說,應該是“針入水出”。“考試時,老師用布把學生的眼睛蒙起來,然后報一個穴位,學生如果扎對了,小孔就冒出水來;這樣,老師接連報5個穴位,如果學生全扎對了,那么他就過關了。”
萬俐甚至揭開了為何天圣針灸銅人能夠使用百年而里面的水不會枯竭的秘密:宋代的針灸銅人是雙層的,夾層里可以注水。“銅人可以分為上下兩節,中間纏著腰帶,其實是掩蓋了拼接的縫隙,而發髻也有玄機,中間就隱藏著注水的孔。”
宋金交兵,天圣銅人遭遇劫難
也許正是“宋天圣針灸銅人”的珍稀奇妙,注定了它們命途多舛。百年后,劫難降臨了。
公元1126年,金軍包圍了東京,不久宋欽宗就屈服了,不僅答應金軍提出的全部議和條件,還派官員幫助金軍在東京城里查抄了20多天。金軍進入東京后開始大肆掠奪,從王宮里的珍寶到民間的工藝品,都被洗劫一空。其中,金軍重點搶奪的就有兩尊針灸銅人。
金軍為何如此看重針灸銅人?難道他們也要把針灸銅人拿回去當考試用的道具嗎?萬俐說,針灸銅人除了在醫學領域相當珍貴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銅的價值。當時由于北宋大量以銅鑄錢,致使大量的銅錢流落到周邊國家,造成缺銅。所以北宋朝廷在國內實行“銅禁”,而金在國內實行的“銅禁”措施比北宋更為嚴格。金軍在攻入東京后更是以搶奪金銀銅器為主,兩尊針灸銅人顯然是金人搶奪的首選目標。
奇怪的是,研究學者們并沒有在金代的史書中找到針灸銅人的記錄。針灸銅人到哪里去了?它難道沒有被金人掠奪走,而是僥幸被藏匿起來了?專家們開始在其他的史料中查找兩尊針灸銅人的蹤跡。
專家們在南宋一個叫周密的人寫的《齊東野語》一書里,找到了天圣針灸銅人的下落。《齊東野語》是一部記述宋、金、元部分史事的書籍,它的作者周密最早在南宋為官,一生經歷南宋、金以及元代的前半期。宋朝滅亡之后,周密棄政從文,以寫史書著稱,史書中記述的大多是他耳聞目睹的重要事件。
在《齊東野語》中,周密記述了他的舅舅章叔恭在襄陽任職時曾獲得過針灸銅人,并詳細描述了針灸銅人的結構特征以及功用。周密在書中寫出了針灸銅人最后歸屬趙南仲的內府。趙南仲是湖北襄陽府趙方的兒子。趙方當時的官職是湖北路安撫使,他在襄陽任職時,趙南仲負責襄陽府里的飲食、給養的事務。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趙南仲有機會見到了天圣針灸銅人。專家推測,這尊針灸銅人是金軍入侵東京前,皇室成員或其他人秘密帶出南逃時留在襄陽府的。
《齊東野語》還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舊都用此以試醫者。”這里的舊都經考證指的就是東京,書中的這段描述論證了專家們的觀點,他們推斷兩座針灸銅人只有第一尊被金軍搶走,第二尊則流落到了襄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現代快報 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