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遺址發掘
2014/1/10 14:25: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為了搶救因農民平整土地被破壞的文物和對裴李崗遺址進行發掘,1976年12月,開封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崔耕和新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薛文燦組織開辦考古培訓班。時因新鄭縣觀音寺公社唐戶村正在大規模進行土地平整,那里有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為搶救這里的仰韶文化遺存,培訓班就設在唐戶村。這次培訓班由鄭州大學考古專業教師李友謀、陳旭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的趙世綱等講課。1977年4月2日,裴李崗村農民李鐵旦給新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薛文燦送來平整土地時挖出的人骨、石磨盤、石磨棒和幾件陶器。李友謀、薛文燦、趙世綱等于第二天即赴裴李崗村進行實地調查,發現了墓葬及陪葬品,認定這是一處重要的文物遺址,當即告知裴李崗村干部,要求立即暫停平整土地并決定在這里進行試掘。4月8日開始試掘,發掘面積118平方米,挖掘出5個灰坑,清理8座墓葬和幾十件石器、陶器及一些骨器、動物遺骨等,其中石器25件、陶器25件、骨器1件。這次發掘成果寫成簡報,初步認定是一種新的文化,比仰韶文化早,決定向上級文物部門請教。河南省文物處處長傅月華聽了匯報后認為很重要,建議立即將考古資料報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和副所長安志敏聽了匯報,看過標本后,也認定是一種新文化。蘇秉琦明確指出,裴李崗的考古文化年代至少在7000年以上,寫信給傅月華,建議河南高度重視這一重大考古新發現。由開封地區文管會和新鄭縣文管會撰寫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在1978年《考古》第二期發表,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震憾。
裴李崗遺址試掘出土的木炭測定的第一個年代數據為7885±480年。1978年4月12日,開封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新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聯合進行第二次發掘,由崔耕、薛文燦、李友謀、陳旭和趙世綱主持,鞏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孔憲周、尉氏縣文化館的王尉慶等培訓班的部分學員參加了發掘。發掘面積200多平方米,發現灰坑5個,陶窯1座,出土石器32件,陶器98件,還有動物遺骨。5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安志敏親臨裴李崗遺址指導發掘,并現場授課,認為裴李崗遺址具有填補新石器早期一段歷史空白的重大意義。1979年4月和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河南一隊隊長安志敏、副所長鄭乃武率王吉懷、任萬明、田富強等赴裴李崗遺址又進行兩次大規模發掘。
兩次發掘面積2175平方米,發現灰坑12個,清理墓葬82座,出土石器70件,陶器145件,還有一些石片、骨器和裝飾品。1979年5月10日,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專家、全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裴文中由安志敏、郝本性陪同到裴李崗遺址發掘現場進行指導。四次發掘總面積達2700多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2個、陶窯1座,清理墓葬114座、磨制石器127件、陶器268件、骨器和裝飾品12件,還有許多動物遺骨、梅核、酸棗核和核桃殼等。1979年7月安志敏在《考古》第四期發表《裴李崗、磁山和仰韶——論證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淵源及發展》。李友謀、陳旭亦于此期發表《試論裴李崗文化》,首先提出“裴李崗文化”的命題。1980年4月7日,《光明日報》刊登新華社鄭州4月6日電,題為《河南發掘八千年前的文化遺址》,指出裴李崗遺址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一處遺址。1981年秋和1982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隊在開封地區和新鄭縣文管會的配合下又在新鄭縣城北的沙窩李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850多平方米,發現灰坑20個,清理墓葬32座,獲打制石器11件、磨制石器85件、陶器31件。【原標題:裴李崗遺址發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收藏網 200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