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年前的房子,你見過嗎?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新鄭唐戶遺址發現了國內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遺址。9月20日上午,國內數十位知名考古專家在對唐戶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后指出,唐戶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和家庭形態等具有重要價值,對深入研究裴李崗文化的性質、分期及聚落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規模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
唐戶遺址位于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南部,面積為140萬平方米,是一處多時代聚落群址,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將穿越遺址西部,從去年4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重新調查和搶救性發掘。經過調查,共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3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國內面積最大的一處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遺址。隨后,考古人員又對總干渠占壓的遺址進行了發掘,截至目前,共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5000平方米,發現裴李崗時期房址四組共60多座,灰坑230多個,排水溝2條,壕溝1條,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一處朝陽的山坡上,有規律地分布著三排大大小小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在房基之間,還依地勢修建了一條排水溝。據該項目考古負責人信應君介紹,這些房屋最小的不足5平方米,最大的一間則超過20平方米,房子雖然以單間為主,但也有少部分為雙間,這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具備了家庭形態。在房址里,還發現了大量的石磨盤、石鏟、石鑿、石鐮等石質生產工具和大量的生活陶器。其中石鑿、石鐮等制作精細,刃部鋒利,說明當時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意義重大應予保護
經過實地考察,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安家瑤,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安家瑗,北京大學教授趙朝洪、宋豫秦,中科院教授周昆叔和省文物研究所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過去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跡都以墓葬為主,極少發現有房址。而唐戶遺址一次就發現大面積的居住基址,這在全國是首次。這些房址布局合理,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且房址面積差異明顯,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筑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對深入研究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的性質、分期也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的性質獨特,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環節之一,安家瑤等20位專家還聯名寫下倡議書,呼吁南水北調總干渠避開這一重要遺址,讓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得以好好保存。記者陳茁【原標題:新鄭唐戶遺址又有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