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許都之畔華佗墓”系列 之三神醫之術真或假?

2012/4/11 17:54:08 點擊數: 【字體:


    寫《厚重河南》,經常感到困惑的就是關于傳說與正史的處理,太多的傳說,會使行文顯得荒誕無稽,過多地敘述正史,又會讓文章顯得死板,結果成了歷史考據。如何把握這中間的度,寫到現在,我心里也沒有太多的數兒。像這次寫華佗,隨處聽到的都是關于華佗的傳說,就連《三國志》和《后漢書》等正史中,看來也有不少像是神話的東西。即便我對中醫學理論爛熟于心,對三國歷史也頗有研究,仍然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甄別其中的真偽,選取那些蘊含歷史線索的傳說,剔除史書中一些虛無和浮夸的東西,還華佗一個真面目。做這個活兒,讓我覺得很累、很累。  
       
    華佗之名出印度?  

    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撰文《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指出,華佗本身就是個神話故事,而且他的故事原型來自于印度佛教傳說,這個故事與《曹沖稱象》一樣,都是印度的舶來品。  

   關于這兩個事件的懷疑源于陳先生對佛經了解實在太過“精深廣博”:前者源于華佗名字中的破綻。天竺語中有agada一詞,意思是藥,音譯成漢文即是“阿伽佗”之類,而正如“阿羅漢”簡稱“羅漢”,省去一個a音節,而古音中“華佗”即與gada的讀音相應,所以推理出其比附印度神話中神醫耆域的奇術,其記載與華佗的行醫事跡往往相似,在此就不詳述了。后者對應的是《雜寶藏經》中所述,天神問群臣大白象有幾斤,結果大家商量來商量去也沒想出轍來,后來有人回去問老父親該怎么辦,老父親就告訴了他畫舟稱石的辦法。此外,文中還提到,漢末佛教傳到中土的時間還不長,但印度神話卻早已深入人心了。  
        
     讀完這一段考據,我甚至對陳寅恪產生了懷疑。難怪陳先生的一位“私淑弟子”讀完這段言之鑿鑿的考據之后,做了一段很有趣但并不太容易讓人明白的評論,例如“第三個層次最可憐,這種人學識極其淵博,也就是說在某一領域與上帝幾乎平起平坐了,性格也足夠堅硬,不會動不動就激動,他本來是可以看到事情的本相,可惜康德和量子論聯手將其殺死——意識逃不出經驗的囚牢”之類,總的說來,就是陳先生在這段考據中連犯了主觀臆斷、信息不足與極端自信三種錯誤。  
      
    首先,單憑名字讀音與梵文的相近就斷定華佗之名源自印度,有些武斷了吧,而像“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還不算太久,而印度神話傳播已非常之廣,社會所受影響已非常之深”之類的話,不知道有什么根據。印度神話不隨佛教的傳播而傳播,其媒介又該是什么?其次,古人的名和字是相對應的,華佗名佗,字元化,本身是相對應的。古籍中“佗”當讀為“施”,與元化亦相應,此則與梵文無任何關系。極端自信的陳先生,出于對佛經的熟知,便把所見的文獻皆拿來與佛經相比附,以至于連七賢所居的“竹林”也為中原所無,乃從印度“進口”而來。其他如“巨象非中原當日之獸”之類的辯駁,固然不錯,但對于“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而言,難道就不曾收到南方諸越的貢品嗎?  

   《華佗傳》中存瑕疵  

    其后,又有“反偽斗士”司馬南先生,為了扳倒“殺人神醫”胡萬林,使用了陳先生的考據再次論證了華佗的“醫學神跡”乃偽造,其原因不過是有人送給胡萬林一塊“華佗再世”的牌匾。不過,在這個論證中,我很不明白司馬南先生的邏輯,難道證明了華佗醫技的荒誕,就能夠說明胡萬林的無稽?華佗若地下有知,恐怕也會憤怒于這種莫須有的“連坐”之法的。  

    但司馬南也并非只用陳先生的考據來論證,他還提出了自己的懷疑,歸結起來有如下幾點:1.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實在可疑;2.李將軍妻子腹中掏出的那個死胎一尺來長,婦人居然自己無覺,別人也看不出肚子之大,只有華佗一人可以根據“脈象”而得知,這真是天底下的笑話;3.廣陵太守陳登肚子里能有“幾升”“紅頭生魚片”的蟲,這種病我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東西;4.華佗對患者之生死預見,連生死在何年何月都能夠計算得完全精確,這不僅在古代不可能,就是現代也不可能。  
      
    對于華佗的年齡,史書所言確實有虛夸之處。從曹沖死時(公元208年)算起,華佗應死于此前數年。以此時華佗壽近百歲計算,太尉黃琬(公元189年任太尉,公元190年死于獄中)辟華佗之時,華佗已是80歲左右的老翁,這是很難讓人相信的,漢代征辟,未見有超過40歲者。結合他死的時候有少子、妻健在的情況,判斷他大致與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年歲相近或稍大(估計生于公元150年左右),是比較可信的。  

    這種虛夸,實際上是時人對方士的一種公開“宣傳”。華佗在《三國志·方技傳》被列為第一位,因此也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一位方士醫生。在世俗人的眼里,這種人修道煉丹,都可以長生不老,像曹植在《辯道論》中說“世有方士,吾王(指曹操)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郗儉。甘始能行氣導引,左慈曉房中之術,儉善辟谷,悉號三百歲”。這些方士都自號三百歲,流風所及,陳壽對華佗的記載失實便不難理解。  

    對于死胎的事,則只能說司馬南先生孤陋寡聞了。2005年1月18日,德新社報道了越南一名75歲的老太太因腹部疼痛去醫院檢查,結果令所有人目瞪口呆——老太太的肚子里竟然懷著一個8個月大的已鈣化死胎!令人驚訝的是,老太太早在50年前就已經懷上了這個胎兒,但她本人竟一無所知。除此之外,還有奇形怪狀、可能出現在身體各個部位的寄生胎等,則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之外的人所能了解的。  

    說到寄生蟲,現代人可能已經很陌生了,但在衛生條件很差的古代,確實是一種很常見,也很令人討厭的疾病,華佗是治蟲的高手,他的漆葉青黏散就是一服藥性相對平和的殺蟲方劑。中醫中有“九蟲”的說法,什么伏蟲、蛔蟲、寸白蟲、肉蟲、赤蟲等,不一而足,到底太守陳登感染的是什么,由于行文過簡不易判斷,但我認為,他很可能同時感染了數種寄生蟲。  

    至于對預后的把握,正是顯示醫生水平的最好標準,就連我這個沒上過幾天臨床的人,對病人用藥以后的情況也有個大致把握,更不要說像華佗這樣的高手了。  
       
    漢末為何多神醫  

    東漢末年,雖然兵火交爭,動蕩不安,卻是名醫輩出,僅建安年間,就同時擁有三位歷史上極為杰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后世譽為“醫圣”;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于世。  

    亂世出豪雄,時勢育英才。我很驚奇于漢末醫學人才的濟濟一堂,當然也希望能夠探查一下背后的原因: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疫病蜂起,凸顯出醫生的重要作用,足夠多的醫學素材與醫療實踐,讓名醫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經過總結和升華,就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像《神農本草經》與《傷寒雜病論》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可以說沒有這大兵之后的大疫,就不會有“建安三神醫”。  
         
    但漢末一次又一次的大疫是如何產生的呢?查證之后,我驚奇地發現,它居然與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戰”有關。據《漢武大帝》的導演胡玫及編輯江奇濤考證,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戰”起源于漢武帝后期的漢匈之戰,由匈奴人最早使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成了嚴重的禍害,影響甚為深遠。  

    征和四年漢武帝著名的“輪臺詔”中說:幾年前匈奴將戰馬捆縛前腿送放到長城之下,對漢軍說:“秦(即china,中國)人你們要馬,我送你們戰馬。”而所捆縛的這些戰馬,是被胡巫施過“法術”的馬匹,實際就是染上草原所特有、漢地所沒有的細菌、病毒的帶疫馬匹。漢人將此馬引入關后,遂致人染病。匈奴胡巫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征,一是因發高熱而苦寒,一是患者體有淤斑,死亡率很高。  
       
    在漢武帝時代漢匈戰爭后期,由于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于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置牛羊尸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斗力。顯然,這些牛羊是被胡巫做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生化武器”,這是人類歷史上見諸記載的第一代生化武器。  

    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后,年僅24歲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謎。但是《漢書》本傳記:“驃騎將軍登臨瀚海,取食于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他的部隊不帶糧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在胡巫施術后,部屬必多染疫疾。這位年輕將領一向體魄健壯,驍勇過人。遠征歸來后,暴病而夭折。現在看來,很可能與匈奴的“生物戰”有關。  

    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疫手段,自漢武帝后期開始,從西漢中期直到三國、魏晉的二百余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復發作,頻頻不已,綿延不斷。靈帝光和五年春(公元182年)的大疫最為迅猛。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氏三兄弟(張角、張寶、張梁)趁民間大疫流行,“以妖術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為人療病,民眾神信之。十余年間,徒眾數十萬”,史稱“黃巾起義”。  
         
    戰亂與疾疫,導致這一時期中國人口銳減。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統計全國人口5650萬。僅百余年后,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統計,全國人口僅有1600余萬。據推斷,當時流行的這種“傷寒”病癥可能是兩種與嚙齒類動物有關的烈性傳染病:一是鼠疫,二是流行性出血熱。北中國流行的主要應該是后者,因此病基本未過長江,也許是大江阻隔了老鼠。匈奴本是這場“生物戰”的最初發動者,但本族后來也成為嚴重的受害者。史載,自漢武帝征和年之后,匈奴部亦屢遭大疫,導致人口銳減。在漢軍的打擊下,勢力急劇衰落。隨著北匈奴的西進,公元2世紀后,這種瘟疫暴發于中亞,2~3世紀流行到羅馬。公元6世紀中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北非,傳布到幾乎整個歐洲。其間反復發作,對中古歐亞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世紀晚期著名的文學作品《十日談》,就與當時在意大利流行的“黑死病(鼠疫)”及出血熱有關。  

    大疫的流行,還與整個氣候的變化有關,從八千年前直到春秋時期,大概屬于冰川末期,整個地球氣候都比較溫暖,黃河中下游一帶還是亞熱帶至暖溫帶氣候,中原地區仍有大象出沒。隨天體運行及地球內部變化,進入后冰川時代,地球氣候逐漸變冷(因此才會傷于寒邪),再加上漢初休養生息、輕武尚文的習氣,導致漢人的體質迅速下降(想想游牧民族如契丹人被漢化以后的情況就知道了),又有了“生物戰”這樣的疫源,怎會不大疫頻發,名醫輩出呢?  
      
    名醫輩出的原因,還得益于漢代政府對醫學的重視與提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官方整理醫籍,就發生在漢代,而據考證中醫學的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也是在劉向與劉歆父子校書的過程中成書的。正是在《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理論的指導下,漢末的名醫們才陸續整理出《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從而完成了中醫學理、法、方、藥四大基石的構建工程,使中醫學的發展行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標題:“許都之畔華佗墓”系列 之三神醫之術真或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