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一張方桌上,數只橘紅和大紅相間的“雄獅”時而盤坐,時而翻滾而下,時而蓄勢待發,時而騰挪靈便……
7月14日晚,在“傾國傾城·洛陽大型電視主題城市日晚會”分會場,洛龍區白馬寺鎮大里王村的10余只“獅子”表演的“大里王獅舞”讓觀眾如癡如醉,大呼“過癮”;讓央視導演連說精彩,“不能留下遺憾”。
三百年傳承不斷
昨日,在白馬寺鎮大里王村,我們找到了大里王獅舞藝人的第十五代傳人王建良。55歲的他身板硬朗,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許多。
“大里王獅舞”這一延續了300余年、傳承了18代人的民間技藝不僅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更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洛陽獅舞是我國最早見于史料記載的的民間獅舞,距今1500多年。大里王村就坐落在北魏時期長秋寺獅舞的位置附近。據村中王氏家譜記載,大里王獅舞至少可追溯至明代正統年間王氏第六輩王有祿、王有全兄弟。
據介紹,大里王村只有王姓,并無他姓。自明代至今,獅舞傳承18代人,村中幾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參加過舞獅。
大里王獅舞屬典型的北派獅舞,灑脫中顯得穩重,大方中不乏細膩。獅舞少表現故事情節,亦不注重用頑皮、詼諧的動作來表現“極富人情味”的“擬人化獅子”,而是通過粗獷有力的舞姿,再現獅子威武剛烈的氣質和勇猛、矯健的神態。
王建良說,表演獅舞時,一人在前“頂獅頭”,一人在后“拱獅尾”。舞獅人全身披紅色“獅皮”,下身穿同色褲子。一般為兩只或多只“獅子”一齊上場,偶爾也可獨只表演。“獅子”由一人持繡球引領。
大里王獅舞表演分“文獅”與“武獅”。“文獅”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兩種,都有一定套路。領舞人與“獅子”配合默契,無論亮相、造型還是場面調度,均給人以美感。有時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動作,如“獅子下娃”等。
“武獅”表演難度更高,摞板凳、上老桿、蕩秋千、爬梯子、上天橋等項目,均是藝人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的高難度表演,讓觀眾緊張得“大氣也不敢出”。
全村人的至愛
大里王人愛獅舞。王建良7歲時便開始和同伴們學習獅舞。“這可得真功夫啊!”他說,“刀槍劍戟,每天要練。那么高的臺子,一個后空翻就要下來,還得漂亮,沒有好身板、硬功夫,根本不中。”
因為喜歡,加上苦練,王建良很快成了一名優秀的“領獅人”,并和同伴們一起創造出多套高難度的獅舞動作。
如今,王建良開始著力培養村中的年輕人。他在家中架起大鍋,煮肉買酒,讓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跟著他學習獅舞技藝。每個動作他都要認真把關。他還準備了照相機,隨時拍照,讓徒弟們細心揣摩。“我還真發現了不少好苗子,大里王的獅舞后繼有人啦!”王建良高興地說。
那一夜,大家興致真高啊
說起那天在王城公園分會場的盛況,王建良仍難抑興奮之情。
“我們6月中旬接到通知后,大家就憋足了勁兒,認真排練了半個月!”王建良說,“去分會場時,大家唱了一路!”
錄制節目當天,大里王村40余名鄉親,包括舞獅者、鼓手、鐃手等,乘坐大客車趕往王城公園。想著能代表家鄉向全國觀眾甚至世界人民展示絕技,大家十分高興。
表演時,紅白相間的服裝隨風飄舞,大鼓擂得山響,多只“雄獅”上下翻飛,舞獅隊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場接一場,鄉親們的興致也越來越高。
央視節目制作人員喜不自禁,從草坪到前門,再到廣場、林間,導演要求不斷變換著獅舞表演的場地:“再換一個吧,在那里舞起來才好看呢!”
節目錄制完畢,已是夜里11點,鄉親們擦著汗,將道具裝車,興奮地談論著:“痛快,真痛快!”
大家剛收拾完道具,沒想到央視的導演又急急跑來,拱手相求:“大里王的兄弟們,能否再辛苦一下?我突然想到你們的一套獅舞在另一個場景表演一定更美,能不能讓我再補幾個鏡頭?這么好的絕活,不要留下遺憾啊!”
大家立即又來了精神:“累點兒怕什么,耍一宿俺們也耍不夠!”說話間,大家重新披掛行頭,威風八面地舞了起來!(原標題:大里王獅舞:舞出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