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梁孝王劉武開始,西漢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碭山群。加上王后、嬪妃和文武大臣,芒碭山群該有多少地下宮殿?現在已查明的漢代梁國王陵有21座,其中已發掘的有7座。已發掘的漢代梁國王陵,一個比一個氣派,一個比一個財寶豐盈。梁王們想把墓葬中財富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用,但事實讓他們失望了……
“敦煌之前的敦煌”
走進河南博物院一樓第四廳,由北往南,隨著腳步的行進,你會發現,廳內南墻壁慢慢在變亮。再往前,當你站在離墻壁一定距離時,眼前就豁然亮堂起來———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鑲在玻璃壁罩里的巨型壁畫,畫面恢弘大氣,隨意灑脫,青龍、白虎、朱雀、云氣各以不同的姿態,在畫面上書寫著一種精神。當你走開時,亮光又慢慢變弱,直至熄滅,周圍又歸于幽暗。
這種自動調控燈光,是河南博物院為保護壁畫專門設計的,為的是避免燈光對壁畫的損害,但又不影響人們對壁畫的觀賞。
實際上,這幅壁畫是被密封的,它處于一個恒定的小環境之內,外面的冷熱、干濕與它無關,就連紫外線都傷不到它。壁畫所處的小環境內的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限制:溫度在21攝氏度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1攝氏度;相對濕度也被控制在35~50RH之間。
隨著燈光漸漸出現在你眼前的這幅壁畫,一直被文物保護工作者像對待生命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它比寶貝還要“寶貝”。這幅壁畫就是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國寶級稀世珍品《四神云氣圖》,它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永城芒碭山古漢墓。
埋藏過這樣一件寶貝的古漢墓該是怎樣一番模樣?這古漢墓里還有多少寶貝?下面是關于芒碭山古漢墓的幾個細節: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因為永城古漢墓而鋃鐺入獄的文物販子、盜墓賊有數十人,其中一人被槍決。
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曾播放過一部電視片《追蹤309》,這部電視劇就是以永城芒碭山為背景的。
有資料顯示,三國時曹操曾在芒碭山盜墓,拉走了72船寶物。據說靠著這72船寶物,曹操的數十萬大軍過了三年。
從梁孝王后墓中清理出的墓道塞石有近3000塊,這些經過精工磨制的石頭是為防止后人盜墓而設置的,每塊重1000公斤至2000公斤。據專家推算,在未被盜掘之時,梁孝王后墓中的墓道塞石數量應在5700塊~6200塊。
●農民奇遇鉆出驚世發現
河南博物院里被當成寶貝一樣精心呵護的《四神云氣圖》,出自永城市柿園漢墓。
柿園漢墓的發掘,與柿園村一個叫趙德友的村民有關。
1986年5月的一天,趙德友像往常一樣,背著電鉆來到自己承包的采石塘,準備放炮采石。當時,采石是柿園村民的主要副業。
當他打開電鉆開始鉆眼時,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電鉆的鉆頭脫落后不翼而飛。他趴在鉆眼的地方仔細查看,發現那里有一個黑洞。鉆頭看來是飛進了這個黑洞里。
趙德友當時就意識到這里有可能是個古墓,但他沒想到,這個古墓里有幅牛氣得讓人頭暈的《四神云氣圖》。(圖1)這座古墓是漢梁共王劉買的陵墓,是漢代梁園八代九王二十一個墓葬中的一個。
或許是出于好奇,趙德友用鐵棒撬開了墓門,走進了墓室……
雖然這件事已過去了18年,但村民們講起來仍然像說昨天的事一樣。
原因很簡單:對于趙德友第一個走進梁共王墓室這件事,很多人感到憤憤不平。
在幾年前,趙德友家突然來了一群警察,對他家里進行了地毯式搜查。原來,有人舉報說,趙德友在家里晾曬從古墓里取出來的“金縷玉衣”。
在趙德友家當然沒有搜查出“金縷玉衣”,就算他有,他也不敢拿出來曬啊,想想吧,借給他十個膽兒,看他敢不敢?
但趙德友確實進過梁共王墓室,這難免讓人想入非非。直到現在,還有很多與漢墓有關的發財傳說在民間流傳。
商丘地區文化局的工作人員進駐柿園漢墓,是在趙德友發現古漢墓兩個月以后。當時,墓道和墓門頂部已暴露,有村民沿著原盜洞進入墓室,使室內一些結構受到破壞。1986年7月,商丘地區文化局迅速組織人員對墓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繪圖和拍照。
“看上去讓人心疼!”永城市文物局文物科副科長陳欽源說。
1987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準,原商丘地區文化局和永城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柿園漢墓進行發掘,陳欽源是發掘人員之一。
當時,陳欽源順著原有的窄窄盜洞,倒退著匍匐進洞。當來到主墓室后,他一下子被震驚了,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在他眼前的,是由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云氣紋等組成的壁畫圖案。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余。
龍居于畫面中間的顯要位置,約占整個室頂壁畫面積的一半以上———龍身有兩丈多,龍頭伸向東南方向,巨牙亮目,長須飄擺,頭頂長著鹿角;龍張口吐舌,舌尖卷著一頭怪獸;巨龍的前兩足一足踏云氣,另一足踏翼,后兩足一足接朱雀尾,另一足長花朵。整個龍體彎曲逶迤,巨大粗獷,在周圍云氣紋圖案的襯托下宛若“飛龍在天”。
巨龍與朱雀、白虎、怪獸、靈芝、云氣紋共同組成一個大氣磅礴、氣勢恢弘、靈動飛揚的大寫意圖,將墓主乘龍升仙的主題表現得非常突出。這幅壁畫透射出王者的霸氣和隨意。
專家們稱這幅壁畫為“歷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稀世珍寶。因為這幅壁畫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所以被稱為“敦煌之前的敦煌”。
然而遺憾的是,壁畫的頂部中間被進入的農民碰掉了一塊,南壁中間以下部分由于觸摸和刻畫,也受到嚴重破壞。
如今,每當回憶起最初走進柿園漢墓的情景,陳欽源依然有心痛的感覺。
兩千多年啊,走過了兩千多年歷程而基本保持“鮮活”的壁畫,是多么珍貴啊!這幅壁畫上哪怕是極微小的一絲損壞,都足以讓每一個文物工作者心痛不已。
●專家出手竭力保護國寶
從1987年到1991年,歷時四年,對柿園漢墓的發掘順利進行。
這座曾被盜掘過的柿園漢墓,除了《四神云氣圖》外,還給了現代考古學家另一些意外的收獲。在墓門外封石底部發現一錢窖,錢窖內藏有大批西漢早期流行的“半兩”銅錢。經清點,這些銅錢共225萬枚,重約3噸。銅錢在埋藏時分層成串排列,每串在1000枚左右,穿錢的麻繩已經炭化。在墓道中段封土下面,出土了騎兵俑40件、車20乘和許多馬的飾件。車馬飾件多為銅質鎏金。車通體彩繪有云氣紋等,高貴豪華,顯示出王室的尊嚴與富裕。騎兵俑攜弓佩劍,兩腿作騎馬狀分開。可能馬為木質,已化作灰土。隨俑出土的拓翼箭鏃雖歷經兩千余年,卻無絲毫銹斑,鋒利如新。在車隊后面,還出土有3件仕女俑。仕女俑身材修長,面容俊俏,是典型的漢族美女形象。
1991年,柿園漢墓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考古界的專家都知道,在眾多的壁畫遺存中,墓室壁畫很少,西漢早期的更少。因而《四神云氣圖》壁畫成為我國時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然而,在柿園漢墓被發現后,壁畫《四神云氣圖》很快就顯現出衰敗的跡象:表面彩繪層起翹脫落,顏料退色,壁畫固定件有松脫現象,壁畫整體彎曲變形嚴重,交接處產生裂縫,畫面在局部產生翹曲開裂等。于是,《四神云氣圖》的保護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
1992年,《四神云氣圖》的保護工作正式開始。這一年,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開始對壁畫進行揭取。
1994年,《四神云氣圖》被移交給河南博物院(當時稱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對壁畫《四神云氣圖》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有關領導指示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迅速拿出保護方案。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迅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壁畫陳列環境做出調查和監控。調查結果顯示:壁畫的破壞與壁畫后背支撐系統的變形有直接關系,壁畫陳列環境溫濕度波動范圍過寬促使壁畫的破壞加速。在此基礎上,專家一邊對壁畫陳列環境進行加濕處理,一邊以調查和分析結果為依據制訂壁畫保護的初步方案。當年11月,這個經專家論證通過的壁畫保護方案經河南省文物局上報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同意并批準了這一保護方案,并撥款40萬元對壁畫《四神云氣圖》進行綜合研究和保護。
河南省文物局的張天玉女士說,為了保護好《四神云氣圖》,博物院動用了所有的相關技術人員,采用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
2003年2月26日,河南博物院“西漢《四神云氣圖》壁畫綜合保護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科技專家組驗收。
對一件文物成立專門的攻關小組,提出專門的保護方案,這在河南博物院的歷史上是罕見的。《四神云氣圖》的保護工作動用人力之多、花費財力之大,都堪稱河南博物院之最。
2003年11月24日,我走進河南博物院一樓第四廳。(圖8)廳里是略顯幽暗的燈光,站在北部向南看,那里是一片黑暗。當我漸漸向南行進時,有燈光漸漸亮了起來,最后,當我站在壁畫前時,眼前一下子亮堂起來。
展現在我眼前的,就是《四神云氣圖》,那是一種靈動的意象,是飛揚的幻想,是圖騰的狂舞,是死去活來的灑脫。
我仿佛站在歷史巨人的腳下,我能看到他赤足上的鮮紅脈管;我又恍若站在歷史巨人的肩上,能看到歷史飛舞的霓裳。
《四神云氣圖》,一個繁盛朝代的象征,一種王家霸氣的象征,一個上升著的帝國的象征。
八代九王葬芒碭
●芒碭山上多少風流人物
在古人眼里,尤其在西漢一代人眼里,人死后是可以升天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死是生的繼續。所以,在《四神云氣圖》里,表現了墓主死后乘龍升天、追求生世般快樂的理想和愿望。
“視死如視生”,也許正因為此,西漢一代,人對于今生與來世的態度表現得豁達樂觀。所以葬在芒碭山的梁國八代九王,都把自己的墓建得輝煌氣派,為的是死后繼續王家的排場。
墓葬,其實反映的就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
2003年11月12日,在永城市文物局周錫學的陪同下,出永城市區,向東北行約33公里,我們來到了出土《四神云氣圖》的柿園漢墓,來到了埋葬著西漢梁國八代九王的芒碭山。
展現在眼前的,是傷痕累累的群山。由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隆隆的爆破采石聲每天都在山上不斷響起,芒碭山群的大部分山體已被嚴重破壞。
歷史上,芒碭是黃淮大平原上的一處頗有名氣的群山。(圖2)由以海拔156.8米高的芒碭山為主峰的10多座小山頭組成的芒碭山群包括:芒碭山、保安山、僖山、夫子山、鐵角山、黃土山、窯山、南山、漁山、磨山、邵山、馬山、周山等。芒碭山最高,海拔145米的漁山次之,其余海拔均不足百米。芒碭山群總面積10多平方公里。
芒碭山群屬皖北丘陵的西延部分。春秋時期,芒碭山屬宋國。秦初在這里置碭縣,又置碭郡,碭郡城址至今猶存。西漢時期置芒、碭二縣,碭縣屬梁國,芒縣屬沛郡。東漢時芒縣改稱臨睢縣。
據史書記載,古時,芒碭山群周圍湖泊沼澤相連,樹木茂盛,河流縱橫。歷史上許多重要戰爭都發生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歷史上許多有影響的名人曾在芒碭山一帶活動,留下了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名勝古跡。
芒碭山群就是一幅歷史畫卷,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春秋時期,孔子“去曹適宋”,途經芒碭山。正好天降大雨,孔子只好到崖下避雨。現在這里還有夫子避雨處和孔子石像以及為紀念孔子而建的文廟。
秦朝末年,陳勝起義,后被部將殺害,埋葬于芒碭山主峰南側山腳下,現在這里存有陳勝墓和郭沫若手書石碑。
漢高祖劉邦以亭長身份帶領民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經芒碭山時斬蛇起義,現在這里豎立有漢高祖斬蛇碑。漢文帝年間,為紀念劉邦發跡之地,在芒碭山南側山腳下建起了高祖廟。據《史記》記載,劉邦曾隱藏在芒碭的山澤間。他的夫人呂雉到有紫氣祥云的地方尋找,往往能找到劉邦。今天芒碭山的紫氣巖,傳說就是當時劉邦隱藏的地方。
西漢建立后,分封諸王,芒碭山屬梁國。梁孝王劉武在位時筑東苑,苑內落猿巖、棲龍岫、鶴州、雁池、鳧島等美景,都在芒碭山左右。最終,梁孝王選擇芒碭山為自己的最后歸宿,在保安山為自己修筑了陵墓。后來,西漢梁國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死后都葬于芒碭山群。
如今,八代九王占據的山頭大都已面目全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到處是采石崩山留下的疤痕。而兩千多年前的池沼澤國,經千年開墾已變成了萬頃良田。
2003年11月的一個冬日,我站在芒碭山主峰,傾聽著耳邊雄邁悲涼的松濤聲,俯瞰著蒼蒼茫茫、霧繞云罩的沃野良田,兩千多年來的歷史像電影畫面一樣在眼前浮現。
從西漢開始,芒碭山屢屢被歷史選中,成為一些重要事件的歷史舞臺。
東漢末年,劉備、張飛等與曹操大戰于徐州,兵敗后張飛退據芒碭山,筑寨稱王。張飛所筑山寨,至今猶存兩米有余的石墻。
曹操曾率大軍進入芒碭山,挖開梁孝王墓,得金寶萬斤。據說,曹操所得寶物足足支撐了三年軍需。
唐朝時,起義軍曾與唐兵大戰于磨山;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占據芒碭山與明軍抗衡;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英雄魯雨亭血染芒碭山,現建有魯雨亭紀念館。
●西漢梁國留下壯觀陵墓
歷史猶如長藤,上面總長滿了或大或小的瓜。芒碭山的漢梁王墓葬群,便是這些瓜中的成員。
在漢梁王墓葬群中,已經發掘的部分主要是梁孝王陵區。該陵區包括保安山、僖山,主要景點有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梁孝王陵寢遺址、柿園漢墓、泰山奶奶廟、歌風臺和僖山金縷玉衣墓、西漢梁國王后墓及漢畫像石墓。
說起來,最早的梁王并不是劉邦的子孫,而是他手下的大將彭越。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封魏豹為魏王,封彭越為魏國的相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約彭越、韓信共擊楚軍,彭越按兵不動,致使漢軍大敗。謀士張良向劉邦建議:“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于是劉邦封彭越為梁王,彭越為西漢梁國的第一個國王。
彭越被封為梁王,并不是劉邦本意,所以在漢高祖十一年,劉邦找了個理由,以謀反罪誅殺彭越,梁國隨即不復存在。
公元前196年,皇子劉恢被封為梁王。高皇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劉恢被遷為趙王,呂后的弟弟呂產被封為梁王。但呂產一直待在京城長安,并沒有到梁國赴任。呂產被朝中大臣殺掉后,公元前178年,漢文帝的小兒子劉揖被封為梁王。公元前169年,劉揖從馬上摔下而死,謚為梁懷王。劉揖去世后,沒有子孫繼承王位。大臣賈誼認為梁國位置重要,他向漢文帝建議說應該選擇可靠的人為梁王。文帝聽取賈誼的建議,封淮陽王劉武為梁王,這就是梁孝王。梁孝王劉武“以竇太后少子故,有寵,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梁孝王劉武過著奢侈豪華的帝王般生活,“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
梁孝王劉武既富有,又得皇上恩寵,在西漢諸王中能與劉武相比者沒有。每次入朝,梁孝王都與他的哥哥景帝同車、同飲、同游獵。景帝有次和梁孝王一起飲酒時曾說過“千秋萬歲后傳于王”,梁王感到很高興,因此也十分替皇上賣力。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反叛,以“誅晁錯,清君側”之名率軍西進。梁孝王死守睢陽,派韓安國、張羽為大將軍,抵抗吳楚聯軍。吳楚受到頑強阻擊后停步不前。梁國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確實起到了屏障作用,因此梁孝王更受皇上寵愛。這一時期是梁國最強盛的時期。
漢景帝廢除太子后,竇太后想讓梁王繼承王位,此舉遭到袁盎等大臣的堅決抵制,因此梁孝王怨恨袁盎等,派羊勝、公孫詭等人刺殺袁盎等10多人。皇上查出刺殺行動的幕后主使是梁孝王后十分惱怒,從此不再和他同車出游。
公元前144年6月,梁孝王病死。梁孝王死后,梁國被分成五塊,梁孝王的五個兒子每人繼承一塊地方,而梁王的爵位被長子劉買所繼承。梁共王劉買治下的梁國疆域已經大為縮小,其實力與梁孝王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梁共王劉買死后,他的兒子劉襄襲位,史稱梁平王。梁平王時,其妻任王后與李太后(梁孝王王后)為罍樽(據專家估計,罍樽可能是一種精美的青銅器)發生爭執。皇上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說梁王不義,造成家庭不睦,遂削去八城以示懲罰。至此,梁國只剩下十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