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浩氣長存碧沙崗

2013/11/16 15:47:11 點擊數: 【字體:

 
    土崗有幸埋忠骨萬千英靈眠綠城

  提起碧沙崗,鄭州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園,雖然不少人知道碧沙崗的前身是一座陵園,但真正能夠說清碧沙崗來龍去脈、歷史沿革的,恐怕不多。

  碧沙崗公園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建造的北伐陣亡將士墓地。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出師北伐,官兵們浴血奮戰,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吳佩孚一敗涂地,倉皇退守中原。原本在東北老家坐山觀虎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見有機可乘,馬上派張學良、韓麟春率10萬大軍南下,妄圖“漁翁得利”,霸占中原。奉軍1927年2月下旬強渡黃河,逼近北伐軍。當年5月,北伐軍與奉軍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臨潁一帶展開決戰。

  為策應北伐戰爭,馮玉祥將軍于1926年9月成立國民革命聯軍,就任國民革命聯軍總司令。當時,馮玉祥接受了共產黨人李大釗“出兵西安,會師鄭州”的建議,首先平定了陜西、甘肅,救出被長期圍困的楊虎城部,隨后兵出潼關,直驅中原,連克洛陽、鞏義、鄭州、開封,一路勢如破竹。

  1927年6月1日,馮玉祥與北上的北伐軍在鄭州勝利會師。馮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之后,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聯軍繼續東征,轉戰山東、河北,收復北京、天津。

  東征勝利,戰事稍息。1928年春,為了安葬歷次作戰中陣亡的官兵,馮玉祥先后撥款20萬元,責成交通司令許驤云建造北伐陣亡將士墓地。

  在當時鄭州以西4公里處,有一個黃土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當地人叫它白沙崗。這里常年風沙彌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因為種不成莊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崗上種些樹木防風固沙。在這里建墓地,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馮將軍的心意。于是許驤云在此一次購地400畝,用于建造陵園。

  1928年3月,陵園動工,當年8月竣工。馮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黃沙”之意,將陵園命名為“碧沙崗”。

  如今我們看到的碧沙崗公園北大門是1979年重建的。陵園最初建成的時候,北面的大門有3個,城堡式一字排開。中間正門巍峨雄偉,門頭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崗”三個金字,左下角是“總司令馮玉祥題”的字樣。大門北鄰鄭洛大路,在路北還有3面照壁,上寫“國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標語。后來,這些標語隨著政治形勢的不斷改變而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馮玉祥親筆所題的“碧沙崗”三個字是地地道道的“四舊”,理所當然該被砸掉。可因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運。

  馮玉祥是三民主義的信徒,當年他主政河南時,曾把鄭州的廟李村改為中山村,大孟寨村改為三民村,五龍口村改為五權村。這些名字都沒有長期存在下去。但他給陵園起的這個名字“碧沙崗”卻長久地保留了下來。

  據介紹,“碧血”典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傳說春秋周敬王時,大臣劉文公手下的大夫萇弘,在蜀被人殺害 (一說是剮腸自殺),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后化為碧色的玉石。后來人們就稱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灑下的鮮血為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對酒》中,寫下了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名句。李大釗先生《警告全國父老書》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歷史之末頁。”

  碧沙崗北伐陣亡將士墓地建成之時由4部分組成。陵園中部是烈士祠,分南北兩殿,紅墻綠瓦,氣象莊嚴。烈士祠里懸掛著各種紀念的匾額,存放著刻有烈士姓名的銅牌和記載烈士功績的金冊、碑記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園,由民族、民權、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橋組成。祠堂后面是開闊的烈士公墓,每墓間隔兩米,縱橫成列。烈士公墓的東南是民生公墓,安葬著官兵的眷屬。烈士公墓與民生公墓之間設界石相隔。

  馮玉祥將軍曾計劃將碧沙崗公園進一步擴建,他在《碧沙崗懷舊》一文中透露,希望在烈士祠左側建一所殘廢軍人療養院,“其筑式與政府各部同樣華麗舒美”,右邊分男女各蓋一所烈士孤兒學校。

  馮玉祥的愿望最終沒能實現,應該與時局有關。1928年末,馮與蔣介石的矛盾激化,蔣、馮、閻大戰開始醞釀。風云突變,碧沙崗的再建工程自然就顧不上了。

  葛氏無悔守陵園將軍有義常探看

  碧沙崗陵園建成以后,馮玉祥在鄭期間,每逢星期日必到烈士祠“行致祭禮,并到墓園躬自添墳”。馮將軍演講、訓話時,每每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盛贊北伐陣亡將士的獻身精神,他說:“此輩英武健兒,雖暫埋于黃沙碧草,然日后威名萬里,青史千秋。”馮玉祥還要求所屬部隊,只要到鄭州必須到碧沙崗祭奠烈士,以“激發革命情緒”。

  馮玉祥要求碧沙崗的管理人員在空隙地段多種些柿樹、李樹、桃樹,少種柏樹和柳樹,樹間還可以種糧食和蘿卜。許多次,他動情地說:“退休以后我就在這里看書、寫字、看墳,死后也葬在這里,和好兄弟們朝夕相處。”

  愛護兵士是馮玉祥將軍的一個顯著特點。1920年前后,馮的軍隊在焦作時,士兵每月的軍餉是3元銀洋。多數士兵平時都把軍餉存放在司務長那里。春節前,馮玉祥要求士兵都把錢寄回家里,并向父母寫一封拜年信。在每一封信后面,無一例外地注有一句“侄馮玉祥問候”,并加蓋有馮的名章。

  墓地建成以后,馮玉祥專門派心腹常年看管。守墓的人叫葛心田,曾和馮同班當兵。因葛年長幾歲,馮玉祥常以“老大”相稱。1949年以前,葛家一直住在碧沙崗陵園中。葛家在陵園西南角蓋了10余間房,建了一個小院,開墾荒地,種了些糧食和蔬菜,自給自足。1956年,也就是碧沙崗被辟為公園的那一年,葛心田老人壽終正寢。

  葛的兒子葛紹武今年已經77歲了,就住在鄭州,他還清楚地記得當年見到馮玉祥的情景:

  當時馮先生已經是南京政府的副委員長了,我那年才10歲。有一天,先有個人騎著馬來找父親,父親還沒迎到大門,馮先生已經走進來了。他身材魁梧,穿著一件黑大衣。同他一起來的還有閻錫山、宋哲元、張自忠等。保護他們的***隊有100多人,戒備森嚴。我一直隨父親和他們在一起。當時烈士祠堂被鄭州市第一行政區農林試驗學校占用,可能是正在放寒假,門打不開。有人提議把鎖砸了,馮先生馬上制止:“不行,撬門砸鎖是小偷行為,從門縫看看就行了。”到墓地祭奠時,馮玉祥哭了。他用手絹擦過眼淚,又從衛兵手里要來一把锨,給墳墓添了土。中午,阮專員親自帶人抬來幾個大食盒。馮玉祥說:“這么多人,咋夠吃?抬回去吧!”隨后,他們幾個帶了貼身隨從到我家吃飯。當天吃的是窩窩頭、小米粥和咸菜絲。馮玉祥邊吃邊風趣地說:“吃飯還是家常飯,穿衣還是粗布衣。蠻好,蠻好。”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臨走時,馮先生給我家留了幾十元錢。他們走后,父親說:“這飯不對閻老西的口味。馮玉祥、張自忠吃得很香,閻錫山把一個窩窩頭掰成了4塊,只吃了一塊。”

  抗日戰爭結束后,馮玉祥的舊將劉汝明被南京政府委任為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駐開封一帶。為了紀念第29軍抗日戰爭時期陣亡的高級將領佟凌閣、趙登禹、張自忠以及積勞病故的原29軍軍長宋哲元,劉汝明在原有的3座亭子旁邊又建了兩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紀念塔,正面鐫刻著“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樣。但東邊的那座亭子建成后不久就毀于戰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08-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打撈”河南博物院塵封歷史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