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浩氣長存碧沙崗(2)

2013/11/16 15:47:11 點擊數: 【字體:

   

    布衣將軍馮玉祥

  沒有馮玉祥就沒有碧沙崗。

  馮玉祥是安徽巢縣人。清末入淮軍當兵,曾任河南督軍等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并電請孫中山北上。1926年秋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部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馮玉祥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清黨反共。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舉兵反蔣,失敗后下野。九一八事變后,馮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8年9月1日,因輪船失火,馮在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途中于黑海遇難。

  老百姓稱馮玉祥為“布衣將軍”,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1924年馮玉祥與李德全結婚,喜宴上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是素炒豆腐、炒雞蛋、肉片炒白菜和半只燒雞,一粥為小米粥。當吳佩孚為慶壽大擺宴席之時,馮玉祥送去一壇清水。

  馮玉祥規定,只許上級給下級送禮,如慰問品、獎品等;絕不允許下級給上級送禮。在他管轄區域內的各級官署,一般都寫有這樣的對聯:“萬分廉潔只為小善,一點貪污便是大惡”。

  “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要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奮斗不懈,守誠守拙……”這是馮玉祥寫的一首詩,題目是《我》,鐫刻在他的墓園的一座石碑上。

  市民休閑好地方綠樹陰里碧沙崗

  1928年修建碧沙崗陵園時,負責籌建的許驤云說:“你們不要看碧沙崗現在遠離鄭州城區,但再過幾十年之后,鄭州的人口可能發展到一二百萬,那時候這碧沙崗就成為城市中心了。”果不其然,如今的碧沙崗公園及其周邊地區早已成了名副其實的鬧市。

  碧沙崗從陵園變成公園是在上世紀50年代。1956年,鄭州市政府決定將碧沙崗辟為公園。1957年,碧沙崗公園正式向游人開放。

  “文化大革命”時,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鄭州市的金水區、二七區、中原區要各有一個公園。當時嵩山路以西是中原區,沒有公園,就把碧沙崗劃了過去,改名為“勞動公園”。值得一提的是,“勞動公園”4個字是郭沫若老先生親筆題寫的。

  “文化大革命”以后,碧沙崗公園重修了大門,又恢復了原來的名字。據傳郭沫若題寫的“勞動公園”的牌匾如今還在鄭州,被一個“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人收藏起來了。

  我到碧沙崗采訪那天,恰逢下雪。一進公園,眼前是一派熱鬧歡快的場面:老人們有的舞劍,有的唱戲、唱歌,京胡、板胡拉得韻味悠長……

  一座亭子外面,有位老人正瞇縫著眼,坐在那里如癡如醉地用京胡拉著一曲二黃慢板《釣金龜》。亭中的3位老人有的拉有的唱,還有一位在旁邊敲著梆子。唱戲的老太太頭上已冒了汗,一段《穆桂英掛帥》正唱得蕩氣回腸。

  亭中央立著一塊漢白玉石碑,正面刻著“碧血丹心”4個大字,正是馮玉祥將軍親筆所書。石碑背面刻的是馮玉祥將軍撰寫的《陣亡烈士紀念碑碑文》:“……冒白刃,涂肝腦,一戰而定湘鄂,再戰奄有長江,以至合圍齊魯,觀兵幽燕,收南北統一之功,皆三民主義使之然也……回憶南口之戰,嚴壘待敵,肉搏沖鋒,數月相持,傷亡逾萬。然一旦下令進迫,猶能鼓其余勇,斬將搴旗,無或餒怯,以饑疲之軀,與雪地冰天爭一日之命,艱苦備嘗,精神益厲……帝國主義者尚高睨闊步,橫掠我領土,慘戮我人民,凡我中華民族,靡不引為大恥,此恥一日不雪,恐先烈之靈亦一日不安……”

  碑文樸實無華,但擲地有聲,力透紙背,今天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

  陪同我采訪的劉彥老人是碧沙崗公園的元老,他60年代初調到這里工作,直到退休。據他講,關于這塊“碧血丹心”漢白玉石碑雖是原物,但上面的字卻是后來重新刻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鄭大附中一個紅衛兵在武斗中被打死,紅衛兵們要為其立碑,到處找不到石碑,就把這塊石碑搬走了。他們將原有的碑文磨掉,刻上新的內容。“文化大革命”后,碧沙崗公園又把這塊石碑找了回來,再次把上面的碑文磨去,重新恢復了原來的碑文。經此一番折騰,這塊紀念碑變薄了許多。

  建園初期,碧沙崗樹木茂密。尤其是北門附近,兩米內就有一棵樹,所以鳥也特別多,樹下鳥糞成堆。當時這一帶還很偏僻,每到傍晚時分,麻雀、烏鴉叫聲一片,園內一團漆黑,挺嚇人的。不得已,公園就砍掉了一部分樹木。

  馮玉祥平生最愛種樹,有“植樹將軍”的美稱。如今碧沙崗公園西側西花園酒店門前那棵洋槐就是馮將軍親手種下的,它也是碧沙崗公園里最早的一棵樹。但現在,這棵樹已經不屬于碧沙崗了。

  馮玉祥經常告誡部下:行軍打仗不許損壞樹木,駐扎操練不許在樹上拴馬。在河南駐軍時,他立了一條規矩: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株。

  馮玉祥在遺囑中說,他死后要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國內民主和平,那就把骨灰深埋六尺種樹,不要白白地浪費了。樹長成后,好給學校和圖書館做桌椅用。他在徐州駐軍時,曾作詩一首: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這首霸道的打油詩足以證明,“植樹將軍”的確名不虛傳。

  上世紀40年代劉汝明建的那座“抗日烈士紀念碑”,“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了,只留下一個塔形的底座。1994年,在“抗日烈士紀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戰爭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北伐陣亡將士永垂不朽”10個金色大字。縱跨碑體的浮雕,由北伐軍將士群像組成。今天,從北大門進碧沙崗公園,這座紀念碑是最醒目的建筑。

  烈士祠是碧沙崗公園里的主要建筑,前后兩個大院,左右兩排廊房,占地4000多平方米。解放后,鄭州市博物館就設在烈士祠里面。幾年前,市博物館遷走,這里成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辦公地點。

  烈士祠南面是一片開闊的草地。劉彥老人說,南面這一大片全是北伐陣亡將士的墓地。草地的西南部原來有一個露天劇場,如今已經被扒掉。上世紀60年代初建這個劇場時,挖出了成堆的白骨,后來都運到鄭州南郊的烈士陵園去了。

  相信許多鄭州人都不會忘記碧沙崗公園的露天劇場,該劇場能容納3000多人,當時規模在全鄭州都數得著。最初劇場不分座號,都是一排一排的石板,誰先來誰坐好位置。當時票價最貴的5角,最便宜的才5分錢。常香玉、申鳳梅、毛愛蓮等名家都在這兒唱過戲。最火爆的還數常香玉演的《李雙雙》,當時票已經賣完了,等在劇場外的群眾還是黑壓壓的一片。上世紀90年代以后,鄭州市的室內影劇院多了起來,而且設施也比較先進。碧沙崗的露天劇場由于生意不好,最后只好拆掉了。

  如今公園東部的林陰廣場,是供游人休憩的場所。1985年以前,這一帶是動物的領地。從南端向北,依次是猴山、鹿園、獅園和虎園。碧沙崗動物園的前身是解放前的一家私人動物園——祥生動物園。祥生動物園說是動物園,其實是動物流動展覽團,類似馬戲班的性質。但祥生動物園動物確實不少,老虎、獅子、豹子一應俱全。解放后,公私合營,這家動物園里的200多只動物被劃歸市文化局。1957年,碧沙崗公園開放時,這些動物又被移交給碧沙崗公園。

  劉彥曾經當過碧沙崗公園動物隊的隊長,對碧沙崗公園的動物了如指掌。當年,公園的經濟條件差,很多動物配不成對。到了動物發情期,公園就到外地的動物園去借動物,但都是打著展出的名義借。

  當時碧沙崗的猴子全是從廣西進的恒河猴。東北的動物園買猴子就不能從廣西進,因為一下子從南方到東北,溫差太大,猴子受不了。廣西的猴子在鄭州生活一段時間,對北方寒冷的氣候有所適應后,才可以到東北去。所以東北的動物園通常是從碧沙崗公園買猴子。劉彥說:“每只賣100元,當年公園賣猴可沒少賺。”

  1985年,鄭州市動物園建成以后,市內3家公園中的動物園連人帶動物全部轉移了過去。劉彥回憶說,搬家時最難辦的不是獅子老虎,而是猴子,它們好像不愿搬家,在猴山上東躲西藏,和抓它們的飼養員“斗智斗勇”。直到最后,也沒能把猴子全部逮完。劉彥指著公園東南側的噴泉說:“原來的猴山就在那兒。那幾只孬猴直到扒猴山時也沒見著。”

  動物園搬走以后,動物的“宿舍”沒有馬上扒掉,職工們把它們改建成了自己的住房。如今,公園已經有了家屬院,但許多人還記得當年住在獅穴虎洞的日子。

  碧沙崗公園發展起來以后,成了西區市民娛樂休閑的主要場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每年元宵節期間,碧沙崗公園都會舉辦燈展,參展的花燈多是鄭州市的大中型企業制作的。每到燈展之時,公園里游人扶老攜幼,摩肩接踵,一片熱鬧景象。

  早年春節期間的熏花展覽,也是碧沙崗公園的特色。那時沒有暖氣,園藝師傅在花房里用泥土壘成土管道,在旁邊的房間里燒火加溫,讓花在冬季開放,稱之為熏花。如今,過年買花已成了很普通的事情,熏花早就被淘汰了。另外,碧沙崗公園的盆景園在全國也有相當的知名度。

  談到以后碧沙崗公園的發展,管理處的高主任說,鄭州的3個公園應該有不同的特點,碧沙崗是北伐戰爭的遺跡,希望以后能把這個特色突出出來。上世紀90年代初,碧沙崗公園曾經想建一座北伐戰爭紀念館,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終沒能實現。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 2006-08-1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打撈”河南博物院塵封歷史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