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一 仙山恍見羽衣翩

2013/7/25 17:49:18 點擊數: 【字體:

 

    2008年8月15日,當我乘坐出租車,周周折折,自鶴壁新區一路向北,前往位于鶴壁老區的五巖山時,天正微雨。

  出租車轉來轉去進了山,山勢雖低矮平緩,望過去,微雨中越發綠意深濃。五巖山位于太行山東麓,系其支脈,平均海拔不過300米,因山有五谷五洞五峰,故名五巖山。

  車在離山門20米處停下,我下車四望,好荒涼的山景,五巖山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群峰環繞,怪石嶙峋。植被繁茂,遍地是及腰長草。想像中的庵觀寺院,一概看不見,目光正前方,一簡樸漢闕樣式山門,空空落落,無人出入。極目四望,西側山峰高處,有亭伶仃而立,牽動我的意念。

  亭是空亭,出入的只有山風,“亭下不逢人,夕陽澹夏影”,空亭因其之空可觀萬景,可成為山川動蕩吐納之處所。我想一座佛道氣息十足、能令一代藥王孫思邈“晦跡韜藏”之處,該有此雋永之境。

  孫思邈,公元581年出生于京兆華原縣(今陜西耀縣)。他是隋唐一代名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世時就深受老百姓景仰,也很受皇家看重,《全唐文·卷四》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詩:“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他又是著名醫藥學家,有“藥王”之稱,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

  孫思邈曾長期跋涉于秦嶺、巴山、峨嵋、太行等名山大川,從事診療、采藥、考察、著作等活動。

  唐貞觀年間,孫思邈漫游太行時在五巖山隱修,此山成為“藥王文化”核心地帶,影響力輻射到方圓數十公里,五巖山及附近孫圣溝、崔村溝、黃龍廟村、龍井等地,集中存留諸多殿宇及碑石摩崖等遺跡,流傳大量民間故事,形成獨特藥王民俗奇觀,這些共同構成了孫思邈的“活歷史”。

  陜西人孫思邈,為何跑到豫北五巖山“晦跡韜藏”多年?是什么吸引了他?他是怎么來到五巖山的?在此曾做過什么?當地老百姓對他又是如何評價的?

  帶著一堆問號,我步入了空空落落的山門。

  五巖山上尋“仙跡”

  孫思邈曾行萬里路,長期跋涉于秦嶺、巴山、峨嵋、太行等地,采藥行醫,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四月,他應詔隨同唐高宗李治去游九成宮。在此前后他去過東都洛陽一帶。太行山南麓茱萸峰和東麓五巖山等處都發現孫氏采藥、行醫的遺跡紀念地。”陜西省中醫研究院研究員趙石麟先生說。

  鶴壁市文史專家劉炳強先生曾對五巖山進行過多年詳盡調研,頗有建樹。他認為孫思邈來五巖山的時間更早,“是在唐太宗貞觀初年,之后長期隱居蘇門山集仙洞(今稱五巖山藥王洞)。”明代《彰德府志·山川》記載:“五巖山在湯陰縣西四十里,山有五谷,東南一大窟,孫真人室也。”這個洞窟,成為五巖山上最重要的孫思邈遺跡。

  說到洞,我馬上聯想到道教的洞天。道教原本認為,求仙者應遠離人寰,入山修煉,設想山岳中存在一些專門居留神仙的境域,如西方昆侖和東海蓬萊,“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但久尋不著后,漢以后的仙士只得把尋求仙境的目光轉向人間實有山岳。于是,洞天作為一種逼真的神圣空間,在方士的幻想中出現了。

  洞天,意為洞中別有天地,為仙人所居。道教中有“三十六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說。

  天在洞中,洞在山中,凡人可見山進洞,但很難窮盡洞中隱奧,更無從查驗洞中別有之天地。洞天就成了一種可接近卻不能進入的神圣空間。洞天和洞,自不能等量齊觀。但天然形成的山洞,其幽深莫測,其開敞與遮蔽共存的地理特征,該是洞天說的一個靈感觸媒。而且道教的神仙故事里,確有許多仙人居住于各種洞府之中,長生不老,過著不事生產盡情享受的日子。到了宋代,孫思邈已被欽封為“妙應真人”,成為道教中神仙,居住于洞府之中,確也再合適不過,難怪唐以后,藥王洞成為五巖山一帶百姓拜祭孫思邈的勝地。

  藥王洞里覓“藥王”

  明代文學家魏大本曾游此洞,賦詩:“稅駕尋仙跡,山腰細路回。云深聞犬吠,洞僻倩僧陪。牧鶴傳幽事,醫龍屬浪猜。蘇門南望回,嵇阮為誰來?”

  魏大本上山進洞,走的是山腰細路,記者所行,已是寬敞整齊的石砌山路了。陪著我的,不是僧人,是鶴壁市鶴山區旅游文物局副局長李保群。

  五巖山藥王洞,全長400余米,為前后貫通的天然崖洞。進洞口朝向東北,入口處有拜棚,據殘存碑刻所記,拜棚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重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據碑刻所載,當時有大批民眾參與此事,主持者是本山住持道人王道名、李彪,捐資助工的有山下崔村溝的27人。再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毀于兵火。

  “現在的拜棚,是上世紀80年代重修的,但基址和石柱均為明清舊物。還是很漂亮。”李保群先生說。拜棚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拜官弗受,當年自適真之性;禱藥永傳,奕世不忘人也仙。”上聯講的是孫思邈多次辭官不就,下聯講老百姓對其充滿懷念。

  過拜棚進洞,像進了十八九攝氏度的空調房,太涼了,我借來厚外套穿上。洞口上額有清道光年間橫額石刻一塊,上刻“大唐名醫”。兩側有石刻門聯,聯語為“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出自《舊唐書·孫思邈傳》,是孫思邈對好友盧照鄰所講的話,這是他對良醫診病方法所做總結,也是他律己責人的原則。上聯是說良醫診病既要自信又要謹慎,下聯是說良醫做人既要遇事圓活機變,又要不貪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

  進洞五步,便是孫真殿,此處高而開闊,正中供奉著孫思邈木雕神像,戴王冠著龍袍披金黃斗篷,旁邊有二童子隨侍,雕塑有濃重民間氣息。“神像至遲在北宋時期已鐫造,金大定時期重修了石雕像,都已不存。但神像石座,是明弘治年間所建。”五巖山開發辦主任康子夯先生說。我細看明代石座,它雕刻精美,正前面雕有二龍戲珠,旁邊右下角刻著“維夫大明國河南彰德府湯陰縣鶴壁善人馮文秀妻同母邵氏發心造孫真人石座”。這是由明代鶴壁一對婆媳捐造、石匠劉文唐成雕刻而成。

  藥王神像上方,即洞頂壁與南壁交界處,有石刻題字“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初五日,游孫真人洞,相州人趙永昌”,字體渾樸蒼勁,這說明早在宋朝時,此洞已成為當地百姓朝拜孫思邈之地。

  再細看洞南壁,還有一幅漫漶不清的摩崖石刻,字跡殘損嚴重,我打著手電筒,趴在石壁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吃力辨認:“蘇門集仙洞重修孫真人像記孫真人晦跡韜藏□□□□四海□□□□不忘屬此□□□□顯□□□□余兩□□□廢今即□□王中誠為有識,命工鐫造儀像,不忘在石。以進志□歲□同歷萬古不朽歲□四人□五巖山陰”。

  落款時間是“大金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丙寅朔”。撰文者是“相州衛賜進士董居□撰”。

  落款的捐建者有十數人,因缺字太多,只能約略辨識出“維那僧顧李姑維那顧燕海申道廣”等名字。

  “這個摩崖題銘太重要了,它透露出五巖山一個大事件。當時信徒王中誠發愿為紀念孫思邈,與五巖寺維那僧(維那為僧官名)顧李姑等多人,在集仙洞內招集能工巧匠,為孫思邈重新造像,以永遠銘記其大德勛業,相州衛(今安陽一帶)進士親鐫題記。以前洞內已供有神像,此次再造參與者有地方名流、僧人工匠等,影響面相當大。再結合1102年留下的相州人趙永昌的石刻題字,說明宋金時期,孫思邈已由人變成神,五巖山也由孫思邈的隱修地,變成公眾紀念朝拜圣地了。”劉炳強先生說。

  摩崖石刻上,標明此事有多位僧人參與,他們應是來自五巖寺。五巖寺現已不存,但五巖山藥王谷北側陡峭的崖壁下,卻有五巖寺石窟,現為“省保”,有窟龕41個、造像154尊。造像最早是南北朝時東魏所建,距今有1400余年。據造像題記看,它們大多是“佛弟子”、“清信士”廣植功德而建,也就是說它是一處“民間石窟”,藝術成就頗足稱道。

  僧人參與紀念孫思邈,是因他雖是道教所封神仙,但其本人佛道都有深厚造詣,他在秦嶺隱居時,曾和居住于凈業寺的高僧釋道宣常相往來,交流學術心得。五巖山又是傳統意義上佛教道教并顯的名山,佛道均尊奉此人,也是情理之中事。

  踏進藥王洞五步,宋金明清文物遺跡集中出現,它以一條相對明晰的線索,令我們看清了唐以后歷代人對孫思邈的崇仰之情,同時更證實了唐代五巖山藥王洞確是孫思邈的一處重要居所,一處“深坐煉花、渴飲澗泉、饑餐林果”的修身養性之地。

  過孫真殿向洞內深入,四周崖壁上,滿布各種形象的鐘乳石,有許多與孫思邈相附會者。比如有一石頭形如煉丹爐,這自然是孫真人煉丹所用了。洞內有石室,傳為孫真人藏書閣。洞內有水,自然成為治病神泉,被善男信女爭相喝下。我也喝了一口,爽!

  洞內還有一處藥王升仙堂,奇特的鐘乳石構成了藥王像:身披斗篷,背向內壁,坐在一頭神象上,右手呈把脈之勢,左邊有一組三個藥葫蘆。“相傳藥王由此升仙得道,蟬蛻而去,肉身石化遺留于此。”李保群先生說。

  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坤太先生考察這個洞窟時稱,它是全省未開發景區中“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結合得最好的一處遺珠”。因為它太像“天生一個仙人洞”了,和人們想象中的藥王生活絲絲入扣。

  孫思邈是道教“仙人”,五巖山上自然有他的煉丹洞,這是神仙的“規定動作”。煉丹洞,進深十余米,面積有四十余平方米,洞內空無一物。“傳說孫思邈在此煉制丹藥,制出治療瘧疾的三氧化二砷等仙丹。”劉炳強先生說。

  孫思邈是醫藥學家,他駐足五巖山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五巖山盛產冬凌草、天花粉、瓜蔞、棗仁、柏仁、遠志、丹參等多種中草藥,五巖山上,還有大片野生杏林,杏樹葉、杏核都能入藥,老百姓有“五巖山一棵草一味藥”之說。早在公元前310年,扁鵲曾由邯鄲經湯陰到鶴壁五巖山采藥行醫,孫思邈也算是踏著先賢足跡而來。他將五巖山的多味藥材都寫入了書中,比如《千金翼方》中,有“相州知母、磁石為地道藥材”等記載。

  孫思邈強調采集地道藥材,又強調采藥時節性,指出采藥若“不知時節,不以陰干、暴干,雖有藥名,終無藥實”。他一生對兩百多種常用藥物的采集都有論述,對藥物加工、煎服技術的論述也很深入。為了做到這些,他“目的性很強”地漫游于秦嶺、巴山、峨嵋、太行等藥源地,這也是全國多個藥源豐富地區都成為孫思邈紀念地的原因。【原標題:"五巖山上孫思邈"系列一  仙山恍見羽衣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8-09-10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