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都記載著這樣一個事實:被稱為“建安三神醫(yī)”之一的華佗,確確實實是被一代梟雄曹操所殺的。
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操患有“頭風眩”的疾病,發(fā)病時頭痛劇烈,精神煩亂、眼睛昏花、痛苦萬狀。曹操曾尋遍天下名醫(yī)為自己治病,但卻不奏效。后來,有人向他推薦了華佗,不料華佗來后,僅用一根銀針在他的膈俞穴上扎了一針,曹操的病立即就應手而愈了!這使曹操喜出望外,從此就留他在身邊做侍醫(yī),專供他一人使喚。但是,“讀書人”出身的華佗,卻不以為然,他的心愿是在民間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對眼前這種服侍人的宮廷生活十分反感,所以沒過多久,他就欣然婉拒回家去了。
后來,曹操的頭痛病又復發(fā)了,并且病情越來越嚴重,就下詔急請華佗進宮。華佗來醫(yī)了幾次也不大見效,就坦然告訴曹操:“你這病已近乎難以治好,我現(xiàn)在給你治理,僅是減輕一些痛苦,延長一點壽命而已,根治是沒有辦法的了。”他在曹操處住了一段時間,就推脫離家久遠,思鄉(xiāng)心切,告假回家探親去了,并在家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久久不愿回去。
曹操頭痛難忍,數(shù)次寫信催他回來,華佗又以妻子有病為由,多次延假不回。曹操就令華佗所在的郡縣派人遣送華佗返回,華佗還是不肯上路。曹操很是生氣,就親自派人到華佗家查看。并交代,如華佗妻子真的有病,就代他賜贈四十斛小豆以示慰問,并同意放寬假期;若華妻無病,虛假欺騙,就當即逮捕押回。
曹操派去的人到華佗家一看,華妻活得好好的,并無生病的影子,來人就當即將華佗押回首都許昌。
曹操見了華佗,還是若無其事地請他看病,待他彬彬有禮。華佗診斷后,直率地對曹操說:“丞相的病已經(jīng)很嚴重了,不是用針灸能奏效的。現(xiàn)在惟一辦法只能用‘麻沸散’麻醉后,剖開頭顱,施行手術,才能消除病根。”曹操一聽,驚得呆如木雞,以為華佗長期居家,久久不歸,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合作態(tài)度,現(xiàn)在又主張劈開他的頭顱,以為是想有意謀害他,竟勃然大怒,一聲令下,將華佗打入死牢。
當時曹操身邊的謀士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y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人的生命安危,應該寬容赦免他。”但曹操卻氣憤地說:“不用擔心,天下會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
最后,曹操還是下令殺了華佗,時年華佗63歲。華佗死后,曹操的頭痛病越發(fā)嚴重。他還對人說:“華佗本來是能夠治好我的病的,但這小子有意留著我的病根……如果我不殺掉他,他最終也不會替我斷掉這病根。”直到后來他的愛子倉舒病危,因無名醫(yī)可求,他才感嘆地說:“我后悔殺了華佗,使這個兒子活活地死去了。”
我們從這個全過程中,似乎看不出曹操有“諱疾忌醫(yī)”的表現(xiàn)。所謂“諱疾忌醫(yī)”是說有病不愿說,又怕見醫(yī)生。曹操得病后,曾遍訪天下名醫(yī);后來得了華佗后,又把自己的命全托付給他了,只要他一刻不在身邊,就會感到一刻不安寧,因此三番兩次地寫信,又派專人去請他回城。最后雖然是押華佗回許昌,他還是以禮相待地請他看病,這其中沒有曹操“怕見醫(yī)生”的跡象。只是華佗的不合作態(tài)度,令曹操傷透了心,從而產(chǎn)生誤會,以為華佗是有意留著他的病根,最后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從史學家的角度來看,曹操之所以要下決心殺掉華佗,是與他的“政治考量”有密切關系:
曹操想重用華佗,除看病的需要外,還與他一向創(chuàng)導的“惟才是舉”用人政策有關。他一生曾三次發(fā)布“惟才是舉”的政令,變通東漢的舉孝廉制,錄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微賤人做官,甚至他自己的擇婿條件,也是以“才學為重”來選擇的。
對于華佗的才能,曹操幾經(jīng)親身治病的感受,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對他十分器重與敬佩。當華佗表現(xiàn)出不合作的態(tài)度時,他還是親自寫信規(guī)勸,還派出專人去誠請,并再三囑咐對華佗的病妻要賜贈四十斛小豆,允許華佗延假,這些都表現(xiàn)出他“禮賢下士”的高貴風度。
但是,“惟才是舉”的實現(xiàn),是要靠兩廂情愿的。若一方三顧五請,另一方卻無動于衷,“惟才是舉”的理念還是無法落實的。因此,曹操要殺華佗的深層次原因,不僅是華佗觸犯了他個人的權(quán)威,更重要的是華佗的這種不合作態(tài)度,使曹操陷入了“士人召而不至”的尷尬局面,干擾了他的“惟才是舉”的大政方針,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響,他為了維護個人的權(quán)威和政治層面的某些需要,只有殺掉華佗,以儆效尤了。
華佗不愧是讀書人的典范,具有一身的書生風骨。他不求名、不求利、不慕富貴、權(quán)勢,只是相信自己可以靠精湛醫(yī)術,過一個平頭百姓的平穩(wěn)生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華佗很像是一個與世無爭的隱士;但他又不藏身深山冷岙,而是懸壺濟天下、行跡遍四鄉(xiāng),實際上他是一個“隱身于市”的特殊而普通的知識分子,歷代有人認為華佗“厭世”,這是對他的最大不公與誤解。
我們在浩瀚的史海中,還可以清楚地讀到,華佗的一生是極其輝煌而坎坷的:
第一,華佗出身貧寒。華佗(生活在約公元145—208年間),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州市譙城區(qū))人。全家靠父親教書、母親養(yǎng)蠶織布為生。華佗七歲那年,父親突患急病去世,全家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失去求學機會的華佗,只好到父親朋友蔡醫(yī)生的藥鋪,謀個學徒,賴以生存。
在藥鋪里不管重活、臟活,華佗總是干得又勤快又賣力,深受師傅喜愛。一年后,他就破例地被允許去學抓藥了。當時店鋪里的戥秤只有一桿,華佗年幼好欺負,其他學徒總不讓他沾邊。華佗無法,就下定決心去學“一手抓”技藝,他看了師傅的藥單子后,又將師兄們抓好的藥逐味用手掂量,心里默記著分量。等有空閑時,就用手感去抓藥,然后用戥秤來復核,久而久之,他終于學會了不用戥秤抓藥的“一手抓”技藝,大家無不稱奇。此后,師傅就教他“望聞問切”的看醫(yī)本領了,從此,華佗逐步走上了行醫(yī)看病的道路。
由于華佗治學得法,又勤學苦練,醫(yī)術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不久就名揚鄉(xiāng)里了。當時太尉黃琬曾征召他出任做官、沛相陳珪也曾舉他當孝廉,但華佗均一一婉拒,他只愿做一個平凡的民間醫(yī)生,以自己的醫(yī)術解除民間百姓的病痛。平時,他樂于接近群眾,奔走在鄉(xiāng)間小道,深得周邊群眾的交口稱贊與愛戴,使他腳踏實地地一步步成長為“一代名醫(yī)”。
第二,華佗創(chuàng)造的“麻沸散”,是世界醫(yī)學史上最早的一種麻醉劑。華佗在從醫(yī)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病人因病邪郁結(jié)體內(nèi),針藥已不能到達病灶,只能將人體打開,直接除掉病灶才能有救。因此,他幾經(jīng)波折,多年不懈地努力,終于成功地發(fā)明了一種名叫“麻沸散”的麻醉藥,從根本上確保了外科手術的順利開展。治療時,華佗讓病人將“麻沸散”用酒服下,使之全身失去知覺,然后剖開人體,割除病灶,洗滌周邊的腐穢,再用桑皮線逢合,涂上神膏,四五天除病,一月間即康復。華佗的這種外科手術,被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不但當時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是空前的創(chuàng)舉,就是在世界醫(yī)學史上也是十分罕見。它要比歐美國家開展全身麻醉外科術整整早了一千六百余年。近年來,西方學者因此認為華佗是古代東方醫(yī)學的杰出代表者,堪與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在《世界藥學史》上,曾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就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因為“中國名醫(yī)華佗最精此術。”
第三,華佗一生治學嚴謹,醫(yī)術十分精湛。在診斷上,華佗善于望診和切脈,并依此正確判斷疾病的預后。無論是內(nèi)、外、婦、小兒各科的疾病,華佗所開的處方,都提倡用藥少而精,每方不過幾味藥,絕不濫用藥物,疾病往往都能隨手而愈。
華佗不但精通藥方,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使用灸法都不過取一二個穴位,灸上七八次就能痊愈。用針制治療時,也只針一二個穴位,病人如告知針感已到,他拔出針來,病也就好了。同時,他還創(chuàng)造了“夾脊穴”,“點背數(shù)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寸,灸處夾脊一寸上下”,效果十分明顯。
如果針藥都沒有效果了,華佗就采用“麻沸散”麻醉術,往往使病人又絕處逢生。對于病入膏肓的患者,華佗則不加任何針藥,坦然相告,從不隱瞞。
另外,華佗平時還十分重視預防保健,“治人于未病”,這是他多年行醫(yī)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他還創(chuàng)立了“五禽戲”等保健操,教育民眾平時要注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抗拒疾病。
但是遺憾的是,一代“神醫(yī)”華佗,他的一生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這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的一大損失。據(jù)說,他曾整理過一部醫(y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jīng)》,可惜現(xiàn)已失傳。他在臨死前,曾將幾本醫(yī)案書稿交給守獄官吏,對他說:“這些書稿可以用來救活人。”但無知的獄吏怕牽連自己,竟不敢接手。華佗無奈,只好討來火種,含著眼淚將這些書稿付之一炬了!
華佗被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但中國人民至今還深深懷念著他。在河南許昌城北15公里的蘇橋村南石梁河西岸,建有“華佗墓”,石碑上書“漢神醫(yī)華佗墓”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1985年,中華全國醫(y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會后,在墓前又鐫立了一塊“東漢杰出醫(yī)學家華佗之墓”的石碑,對華佗的一生作了極高評價。
還有在徐州,也建有“華佗紀念墓”;在華佗的故鄉(xiāng)沛縣,建有《華佗祠堂》和《華祖廟》,廟里有一副對聯(lián),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華佗一生,現(xiàn)抄錄如下:
“醫(yī)者刳腹,實別開歧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王克宏)【原標題: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