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鎖蛟井
位于禹州市區西北隅古鈞臺南,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始建年代無考,1980年重修,占地約1500平方米。井壁以磚券至頂,環形巨石甃口,井口左側矗立一石柱,有鐵索一端系石柱,另一端下垂井底縛于蛟項。井上建卷脊挑角亭榭式建筑,內粉壁彩屏,繪大禹治水神話故事二十四幅,后壁前立大禹塑像。
治水無狀鯀被處死
帝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洪水泛濫,沖毀了無數美麗富饒的田園農舍,人民愁苦不堪。帝堯讓鯀治理洪水。鯀治水九年,由于方法不得當,水患依舊,舜便以“治水無狀”為罪名,把他流放到羽山后處死。
疏堵結合治水成功
鯀死后,帝舜命令鯀之子禹接替鯀的職位,繼續主持治水工作。禹歷經13年,觀察各地水情,頂風冒雨,日夜不懈,親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與洪水搏斗。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終于疏通五湖三江,導洪水入江海,平息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平息水患禹王鎖蛟
相傳洪水泛濫是蛟在作怪,禹決心除掉這個兇猛的水獸。他到處尋找蛟的蹤跡,得知蛟屬牛形,滿身鱗甲,長著4只兇爪,吼叫如雷,藏于水中,出現于夏秋之交。
禹經過多年艱苦奮斗,終于降伏了蛟,將蛟鎖在陽翟(今禹州)的深井中,使它永遠不得殘害人民。那蛟龍見大勢已去,絕望地叫道:“我何時才能出來?”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之日。”
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有一個新上任的州官到禹王鎖蛟井處觀賞。他想看看井內的蛟龍是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里,便隨手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頭上。井內的蛟龍看見石頭上花花綠綠的帽花,以為石頭開了花,就蠕動身子,掙扎著想出來。瞬息之間,井內呼呼作響,井水一個勁地往上漲,州官嚇得趕緊取下紗帽,掉頭就跑。蛟龍看不見石頭上的花,才又老老實實躺進井里。
相傳,鎖蛟井井深莫測,與海底相通。用鐵鎖鎖住的蛟,其相兇險,人們不敢輕易抽動鐵鏈,動輒井水翻滾,腥風陣陣,血味噴濺,蛟便騰躍而出,會帶來水患成災。
大禹像
任何人經過禹州,很自然地都會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偉岸地立于一個巨大的花壇中央,手拿石耜,整個一戰天斗地的雄姿,這便是大禹像。大禹像是禹州標志性雕像,位于禹州市禹王大道與畫圣路交會處。
中國歷史文化典籍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是現今所知中國史學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質的編年體史書。內容上起傳說時代,下迄戰國后期。該書原稱《紀年》,亦稱《古文紀年》、《汲冢紀年》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引該書時以 “紀年”與“竹書”連用,方有《竹書紀年》之稱。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汲縣人盜掘當地古墓,得以戰國古文字書寫的竹簡數十車。后經荀勖、杜預等人整理和研究,得書16種75篇,其中《紀年》13篇!驹瓨祟}:禹王鎖蛟】